相對國際市場而言,我國煤炭價格低廉。將低價值的煤轉變為具有高附加值的聚烯烴產品,可以大大提高煤炭企業的經濟效益,優化傳統煤炭產業的產品格局。尤其在西部一些煤炭主產地,長期存在的運力限制使得資源無法外運。如果能將當地的煤炭轉變為質量輕、價值高的聚烯烴產品,既可以大大減少運輸壓力,又能實現產品的增值。
這種從煤化工延伸至石油化工的技術線路,一方面或將引起石油化工原料路線的變革,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國內聚烯烴市場的競爭格局發生變化。
8月8日10時48分,神華包頭煤制烯烴示范工程核心裝置甲醇制烯烴投料試車,至12時生產出乙烯和丙烯。至此,國內首個煤制烯烴示范工程的工藝流程全部打通(見圖1)。我國首次以甲醇制烯烴為切入點,實現了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技術嫁接。
根據資料,該項目是國家“十一五”期間唯一核準的煤制烯烴項目,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采用煤基甲醇制烯烴工藝技術的化工項目。年產甲醇180萬噸、烯烴60萬噸,主產品包括30萬噸聚乙烯和30萬噸聚丙烯。
據了解,聚乙烯和聚丙烯都是最常用的烯烴塑料,與包裝、農業、建筑、汽車、電子電器等行業密切相關,市場前景廣闊。包頭煤制烯烴示范工程將從新的工藝路線上為國內塑料產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來源。
煤制烯烴經濟優勢明顯
傳統上,我國一直用石腦油催化裂解制烯烴,一般的裂解工藝每產生一噸當量烯烴大約需3噸石腦油,煤基甲醇制烯烴的單位消耗量也在3噸左右。根據 2010年8月份的數據,目前國內石腦油的市場價格都在5500/噸以上,而甲醇的市場價格基本上穩定在2200—2500元/噸。
“如果項目建設在煤炭基地坑口,并且配備經濟型的大規模裝置,煤基甲醇的完全成本可以做到更低。”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產業發展部有關人士認為,60萬噸/年煤基甲醇裝置就可以使煤制烯烴項目在經濟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
“與傳統的石油化工技術路線相比,我們的單位產品成本費用降低了上千元。”負責此次煤制烯烴示范工程的神華包頭煤化工分公司總經理朱平告訴記者。
據悉,包頭煤制烯烴項目每產出1噸聚烯烴大約需要用煤6噸,年用煤總量約為410萬噸,由神華神東煤炭公司負責供應,鐵路運輸距離約170—200公里。其中氣化煤價格在420元/噸左右,鍋爐煤價格在250元/噸左右。按照保守價格估計,即使包頭煤制烯烴項目的完全成本達到8000元/噸,產品可以實現的增值空間依然較大。截至2010年8月12日,國內聚烯烴產品的市場主流報價都在1萬元/噸上下。
事實上,根據神華集團煤制油有限公司所做的研究(2007年),雖然煤制烯烴的單位成本會隨煤價的波動發生變化,但由于原煤在煤制烯烴的成本所占比例小于20%,煤價的波動對項目的經濟性影響較小。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副所長劉中民曾對煤制烯烴與石腦油制烯烴兩條路線在經濟性上進行過初步分析。以60萬噸/年煤制烯烴項目為例(見圖2),當煤價為 400元/噸時,對應的原油離岸價格約為30美元/桶。煤價從200元/噸降低至70元/噸時,對應的原油價格(23-25美元/桶)幾乎不再變化,說明較低的煤炭價格并不能更有效地增加煤制烯烴的經濟競爭力,主要由于煤炭原料成本在烯烴生產成本中的比重大幅度降低的原因。更高的原油價格,如145美元/桶,可以允許高達1360元/噸的煤價,烯烴生產成本仍然能夠持平。
“很明顯,煤制烯烴生產路線具有顯著的經濟競爭力。” 劉中民說。
“過剩”的甲醇有望消化
甲醇是煤制烯烴工藝的中間產品,煤制烯烴需要有數量巨大且供應穩定的甲醇原料。業內眾多專家認為,煤制烯烴是今后甲醇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國內低迷的甲醇消費很可能因這條石油化工原料路線的變革而獲“拯救”,產能“過剩”只是暫時的。
“目前煤制甲醇的產量占到國內甲醇總產量的95%以上。” 朱平告訴記者。
同樣是煤化工產業,如果將煤制烯烴視作新生兒,煤制甲醇顯然已經成熟,甚至成長得有點“瘋狂”。自2006年以來,國內甲醇平均每年新增產能400多萬噸。陜西省化工學會理事長、決策咨詢委員會專家賀永德分析指出,2009年國內甲醇實際產能為4180萬噸,平均開工率不到80%。
根據《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我國煤制甲醇的產量已經位居世界首位。但是,在目前的投資安全性、碳轉化率、環境友好性、原子經濟性和技術的成熟可靠性上,煤制甲醇依然是煤化工首選。
給“過剩”的甲醇找出路,成了眼下的當務之急。“隨著煤制烯烴和中東地區乙烷裂解制乙烯的發展,現有國內30萬噸以下的石腦油裂解乙烯裝置在未來將缺乏競爭力。” 亞化咨詢分析師告訴記者。于是,煤制烯烴一舉成為石油化工企業和煤炭企業同時延伸的領域。不同的是,對于石油化工企業而言,是向上游延伸,對煤炭企業而言則是下游。
2010年2月3日,河南煤業化工集團與中石化簽訂了一份煤化工一體化項目合作意向書,著手中原石化乙烯原料路線改造。用河南煤化集團董事長陳雪楓的話來說,“就是要合作搞煤制烯烴項目”。
5月20日,山西蘭花煤炭實業集團與中石化南京化工公司在上海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山西晉城市合作建設年產180萬噸甲醇、60萬噸烯烴項目,項目總投資180億元。
目前,全國各地規劃的煤制烯烴總產能超過2000萬噸,這些項目一年消耗的甲醇將超過1370萬噸。
烯烴產業顯現多元化格局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兼產業發展部部長孫偉善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年來國內的聚烯烴產能和產量增長迅猛。1990年,國內聚烯烴產能和產量分別為164.3萬噸、116.2萬噸,到了2009年,已分別增長至1828萬噸、1633萬噸。
中國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市場營銷研究所副所長余皎稱,盡管供應量在大幅增加,2010年聚烯烴需求仍將穩定增長。孫偉善預計,從2012年到2016年,國內仍將有500萬噸/年的缺口。
除神華包頭煤制烯烴項目外,2010年大唐多倫煤制烯烴項目和神華寧煤煤制烯烴項目也將相繼投產。據悉,這三套煤制烯烴裝置投產后,2010年煤制烯烴產能將達到156萬噸,占全國聚烯烴總產能的6.9%。煤基聚烯烴走上前臺,產業多元化格局初步顯現。
截至2009年底,我國聚乙烯產能合計903萬噸,聚丙烯約925萬噸。據統計,國內聚烯烴生產主要集中在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2009年中石化聚乙烯產能占國內總產能的57%,聚丙烯產能占47.5%;中石油聚乙烯產能占國內總產能的34.5%,聚丙烯產能占28.8%。
“煤制烯烴使聚烯烴市場多了一個重要的工藝來源,將會同石腦油裂制烯烴產生競爭關系。產品價格是否具備優勢,還有待項目在商業化運行一段時間后,得到足夠的數據,測算出真實成本。”亞化咨詢的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對于擁有大量優質、廉價煤源的企業,可以預見在聚烯烴市場將分得一杯羹。
來自中石化經濟技術研究的院專家稱:“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和沿海石化產業集群的形成,壓縮了我國未來化工產業的拓展空間。如何利用國內豐富的煤炭資源在內陸地區實現擴張,將決定石化產業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