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鹽業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入,食鹽專營的體制或將終止,食鹽、小工業用鹽專營的鹽業公司、制鹽企業將全面走向市場,鹽業企業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已成必然。記者在調研時發現,不少鹽企已經開始利用資源優勢向下游產品延伸,有的已經經營上了化工產品。
食鹽專營雖然市場份額有限,但是利潤高,自1996年食鹽專營制度形成以來,我國食鹽的出廠價基本沒變,每噸在三四百元。而鹽業公司轉手以每噸2000元以上的價格向零售商銷售,形成4倍以上的利潤。據記者調查,像產鹽大省山東,每年生產食鹽100萬噸左右,約占原鹽總產量的5%,人均年銷量僅90噸,人均利稅有1.3萬元。四川省食鹽年銷量80萬噸,省鹽務公司年利潤過億元。湖北年銷食鹽36萬噸左右,小工業用鹽5萬~6萬噸,省鹽務公司年銷售收入就達10億元。“隨著專營政策的取消,鹽業公司如果不能加快轉方式調結構的步伐,將會逐步喪失優勢,許多制鹽企業和食鹽批發企業將會被市場淘汰。”一家鹽業公司的老總告訴記者。
目前,一些鹽業企業正在向用氯、用堿、用溴、用鉀等深層次轉型,把觸角伸向了化工生產領域。山東正海科技有限公司剛剛投資28億元,建設了20萬噸/年特種樹脂、18萬噸/年環氧氯丙烷、8萬噸/年三氯乙烯項目。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后,年可實現銷售收入58億元,利稅9.8億元。他們正在建設的一期20萬噸/年特種樹脂項目,引進了日本先進的技術和裝置,生產廢料實現循環利用。四川鹽業公司參股20%與四川化工集團聯合開發了儲量為9500萬噸的馬邊磷礦資源及下游磷化工產品。重慶鹽業公司在長壽區建設了百萬噸液體鹽廠,向鹽化工企業供應液體鹽,此外還出資收購了重慶三陽化工30%的股權。
江蘇省鹽業集團在鹽化產品產量利潤同比增長的情況下,推動鹽化工產業優化升級,集團正加快構建蘇南經濟發達區、蘇北沿海化工區和淮安鹽資源區3個鹽化工產業集群。今年6月底公司與豐縣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豐縣投資30億元,重點打造真空制鹽、純堿、熱電聯產和硫酸鉀等項目。
除了生產化工產品外,一些鹽業公司還利用自己多年的食鹽專營網絡經營化工產品。浙江鹽業集團公司代理經營了中海油山東海化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中鹽吉蘭泰鹽化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的純堿、聚氯乙烯。產品浙江鹽業集團公司陳存法董事長向記者介紹,鹽和鹽化工是連在一起的,經營原鹽多年,對用鹽的化工企業比較了解,我們有網絡、倉儲物流優勢,完全可以探索經營鹽化工產品。
食鹽專營網絡終端大部分都在農村,重慶市鹽業(集團)有限公司利用統一形象、統一配貨、統一服裝、統一陳列的渝鹽連鎖店代理了兩個品牌的尿素產品。目前,以尿素為代表的各式肥料,已經成為重慶鹽業的六大經營系列產品之一。
另外,浙江鹽業集團公司也代理經營了安徽紅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的尿素、復合肥。業內人士分析,很多省級鹽業公司把網絡終端打造成了連鎖店,食鹽專營網絡有望成為我國農資經營網絡之一。
業內人士建議,鹽化產品可以作為非鹽經營進入的目標,由于鹽化產品與鹽關聯密切,這樣就可以將企業原有的人員、技術以及管理經驗等優勢帶到新的化工業務中去,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現有的銷售渠道、物流體系等,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