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生態自然保護區“黃三角”,實際已成化工巨頭們的兵家必爭之地。
從市場容量來看,山東成品油需求量在1800萬噸左右,約占全國2.21億噸需求量的8.14%;從產業角度分析,“黃三角”因為地靠原油產地,地煉企業密集,也成為中海油等三巨頭間的競逐戰場。
三巨頭“卡位”山東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國國內的三大石油巨頭均已入席山東。
10月份,中石油重金打造的黃濰輸油管道即將全線貫通,屆時來自中東的1500萬噸/年原油將從青島黃島輸向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
意外的是,原油的接收者是此前外界并不太知名的濰坊弘潤石化助劑有限公司,目的地為該公司千萬噸級煉油基地——該基地位處濱海經濟開發區內,總投資103億元,擁有400萬立方總容量的儲備罐區。
事實上,早在2004年中石油已曲線布局“拿下”現今的山東最大地煉企業。弘潤2007年銷售收入85億元,預計2010年營收將超過100億元。
作為中石油的另一抓手,近期曾有媒體報道稱,中石油即將拿下山東另一大地煉企業東明石化。其背后意義在于:中石油從日照通往菏澤東明的輸油管道早已于去年12月開工建設,到2011年建成時將輸送原油1000萬噸。
與中石油旗下弘潤千萬噸大煉油比肩而立的,則是中海油的1000萬噸化基地。據悉,中海油將山東海化(000822,股吧)500萬噸的重油煉化裝置收入囊中,隨后雙方確認年內將投資70億元,同樣在濱海開發區建設年產500萬噸煉油設施,最終形成1000萬噸煉化能力。
“相關工程將于年底開工,2014年建成投產。”山東海化(000822)人士對此予以確認。
在產業鏈下游具有絕對優勢的中石化也并非按兵不動,今年8月,位于山東省東部日照市的8個石油儲備庫將由中國石化(600028)建造。此前,中石化于2008年6月落成青島黃島大煉化項目,未來將最終擴產到3000萬噸。
除卻三大基地之外,從濱海向不足百里的東端遙望,在山東半島最東的威海鏌铘島,中石油千萬噸大煉油也在籌劃之中,初步總規劃投資約550億-600億元。
中石油鏌铘島石化基地項目醞釀已久。早在2007年,中石油就曾委托下屬設計院進行總體規劃方案的設計;彼時,原山東省省長韓寓群強調多部門配合,加快該項目落子。
今年7月底,山東省與中石油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鏌铘島項目有望進入國家'十二五’規劃,于'十三五’前建成投產。”接近中石油高層人士說。
豈止三國四方
2009年山東省累計銷售成品油1800萬噸,而在最高年份山東省成品油消費量高達2000萬噸,占全國8.145%的比例;彼時,中海油在渤海灣區域的石油開采量也已接近3000萬噸,有望在未來超越勝利油田,后者目前為中國第二大油田。
這不僅吸引了國內三巨頭,跨國企業也在覬覦山東市場。
繼韓國的LG集團、加德士、鮮京(SK)集團之后,8月17日,天津殼牌公司宣布,將投資15億-20億元,設立山東殼牌石油有限公司,以收購、租賃、新建、控股、參股、承包等形式在山東建立擁有200座加油站的成品油零售網絡。
外資力量數年積累下來,截至2009年底,外企已在青島、煙臺、濟南等地開設了數十座加油站,成品油年銷量超過3萬噸。
而在上游,國內三巨頭之外的各路諸侯也在銜枚疾行。
于2004年成立的中國化工集團暗中布局,先后以劃撥、整體收購或參股控股的方式又收編了包括昌邑石化、濟南藍星石化、正和集團、大王華星、青島安邦等山東地煉企業,其在山東的煉油能力已達到近2000萬噸。
從現在來看,各路巨頭角逐“黃三角”,其中最大的變數便是山東的地煉企業。總產能超過6000萬噸山東地煉企業多年來生存于夾縫中,被央企“招安”成為地煉企業一條做大做強的出路。
另一方面,“經濟結構調整”也在迫使地煉企業拉長產業鏈,實施煉油化工一體化、圍繞產業鏈抓好延伸和配套、強化精細加工已形成地煉企業的共識。這也為地煉企業競逐和“招安”談判增加了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