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浙江“圈錢”意外遇冷
生意社9月16日訊 8月初,中石油頂著炎炎夏日,攜119個涉及國內勘探開發、煉油化工、成品油銷售等項目向江南巨富們招商,以期吸引不低于2000億元的民間資本。此舉可謂獲得了數百浙江民企的連連喝彩,甚至連娃哈哈這樣的食品企業巨頭也似乎有興趣分其一杯羹。
這是“新非公36條”發布以來,首家壟斷領域的大型國有石油公司率先向民營資本作出的表態。然而,一個多月過去了,直至9月中旬,接下中石油繡球的如意郎君仍未出現。
看來,此舉并沒有得到民營資本的青睞,反而引發了一片疑慮。
浙江“招親”
這一次并不是空頭支票。這是自國務院5月份發布鼓勵民營資本的“新36條”之后,央企巨頭邁出的第一步。此舉引發業界無限遐想:鐵板一塊的油氣行業,真的就要向民資敞開大門?
“我們第一站選擇來浙江,就是因為這里民營資本的實力強大,浙商的創業精神比較旺盛。”中國石油集團副總經理李新華表示,他們此次的浙江之行,是該集團股份制改革12年以來,第一次面向民企的大規模招商引資,同時也是首家以實際行動來響應“新非公36條”的大型國有石油公司。
今年5月份發布的“新非公36條”中,提及了與石油領域有關的多項內容。其中就有“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石油天然氣建設。支持民間資本進入油氣勘探開發領域,與國有石油企業合作開展油氣勘探開發。支持民間資本參股建設原油、天然氣、成品油的儲運和管道輸送設施及網絡”。
據了解,李新華此次帶來的119個項目,涵蓋了海外勘探開發、煉油與化工、成品油銷售、天然氣與管道、裝備制造建設五大類。項目各式各樣、大小不一,大的投資上百億元,小的也需幾十億元。“我們期待能引入不低于2000億元的國內民間資本。”
據悉,在成品油銷售領域,中石油初步篩選出第一批具備條件的合資合作項目5個,項目總投資2141億元,計劃引入資金86億元,主要包括浙江、湖南、河南、福建、山西五省“十二五”期間建設的儲運設施。
2009年,中石油在這5個區域銷售成品油1019萬噸,“十二五”末規劃成品油銷量達到1782萬噸,比2009年增長74%。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中石油計劃新增加油站1202座,新增庫容138萬立方米。這些將是與民資合作的重點。
記者發現,五類合資項目中,前三類項目數量和引資數量占比較小,在119個具體項目中,前三類只有17個,合計計劃引進資金673億元,分別占總數的14%和32%,合資的重點在天然氣與管道和裝備制造建設上。
浙江省經貿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中石油的業務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鏈,涉及化工、機械制造、管材等各行各業。中石油不可能在這些產業鏈的每一個領域都做得很專業,因此,十分有必要在相關領域引入更專業的民營企業參與到項目建設中來,以實現優勢互補。
民資之憂
盡管參加中石油“相親”活動的浙江民企包括娃哈哈、西子聯合、海越股份等數十家浙江民企有強烈的合作愿望,但大多仍沒有進入實質性的合作階段。
“我們不是不希望合作,我們擔心的是投資收益和平等權益的保障。中石油塊頭大、勢力強、背景硬,合作起來我們肯定是沒有說話的份。把我們辛苦經營多年的企業一下子交到別人手里,心里不踏實。”多位民企老總均表達了這樣的憂慮。
目前,唯一確認的僅有華立集團與中石油合資的燃料乙醇舟山項目,其中華立占股40%,中石油占余下的六成,但其合作資金占計劃吸引資金的比例卻沒有公布。
由于中石油方面始終擁有絕對的控股權,民營資本發揮空間不大,對此,作為溫商資本代言人的溫州中小企業協會會長周德文對記者表示,盡管在國家政策號召下,身為壟斷企業的超級國企對民間資本拋出橄欖枝這一做法值得鼓勵,但實際情況是,大型國企,特別是像中石油這樣的跨國企業相對于民營企業來說,尋求合作更像是一種恩賜,因此這樣的合作在很多方面不見得會體現公平公正,甚至最后還會被國企“吃掉”。
另一方面,民營資本和國企,甚至和政府合作的風險從來都未曾降低。“不管是政府也好國企也好,如果政策真的能保持不變的話,我們是愿意投資的。但實際情況是,政策變動頻繁,我們經常吃虧,這不光是浙商,所有民企都害怕這一點。”
對此,有專家也指出,本次中石油微啟的大門,實際上也欠缺誠意。在中國石油的官方網站,副總經理李新華奔赴浙江“相親”一事情并未披露,甚至對民企拋出的119個項目,也未作任何披露。
壟斷困局
據不完全統計,浙江全省民營資本總量早已經超過萬億規模,溫州官方公布的數據說,僅溫州民間資本即高達6000億元。這些資金一直在等候“新36條”細則的出臺,以確定下一步投資方向。
在溫州做鋼材生意的周先生告訴記者,他私下還做著和石油有關的生意,一是從某大型石油公司批發成品油轉售給地方加油站,二是和生意伙伴去投資海外的小油井。
“油緊張的時候,地方國有加油站由于集團內部地區配額不夠,也會從我這里進油。這些年散油我賣得少了,怕出事,投資國外油井相對風險還小點。我今年還準備投幾百萬元,和朋友一起湊足1000萬元去哈薩克斯坦買一個。”周先生對記者表示,往年溫州商人在青海、新疆等地購買小油井曾被政府嚴厲限制,不過像俄羅斯等國家的小油井還是能夠被收購的。
“如果真能夠參股中石油,或者獲得國內小油井的開采權,出多少錢我都肯干,就是怕投了錢政策一變,(油井)又給收走了;畢竟現在政策到底怎樣,自己還把不準。”周先生早年在新疆投錢買過油井開采權,每年上交了計劃內的石油產量后才能將多余的散油拿出來賣,結果沒兩年時間,開采權又被收走了。
根據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相關統計數據,我國的民營石油批發企業已從1998年的3340家下降至663家,其中經營情況較好的實際上只有一二百家,民營加油站也從5.63萬家減少到4.5萬家,民營油企每年上繳給國家的利稅由原來的1000多億元下滑至400多億元。
“我們現在只賣成品油,不考慮參與石油開發的環節,也暫時不打算參股國有石油公司。”民營石油企業中球冠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文達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他認為,在目前石油勘探、開采方面都受到政策嚴格控制的情況下,民營資本對進入石油行業的高門檻有些望洋興嘆。
對此,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評價道,在諸如石油等壟斷行業,民營經濟還有一些看得見卻進不去的“玻璃門”,或進去了又不得不在非市場因素干擾下被迫退出的“彈簧門”。這使得民營資本面對壟斷行業時總是心存疑慮。
在眾多石油業內人士看來,中石油要完成2000億元招商規模將面臨不小挑戰。因為在國內壟斷格局沒有根本性轉變的前提下,民營資本貿然進入的積極性并不是很大。
業內將其看作是中石油與民企合作的第一個果實,而后續的“招親”能否順利,仍存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