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世博會大幕落下,但它啟發世人對未來城市的思考還僅僅是個開始。世博不只是一個游覽項目,它更是大家圍繞一個理念展開的想象,更使一些問題的答案變得多層和復雜。
未來城市什么樣——
迥異的答案左右人們的選擇
在一個以“你心中的未來城市會是什么樣”的調查中,通用汽車代表回答:“未來,汽車可以全方位實現自動駕馭,老人、孩子和盲人都能自己開車。”而9歲的澳大利亞女孩卻這樣說:“我希望我的城市里,沒有汽車。”
這是上海世博會期間的一個稍顯戲劇性的場面。有著159年歷史的世博會第一次以城市為主題舉辦,而對于“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的問題,不同的人卻有著如此迥異的答案。
汽車給城市生活帶來的便利伴隨著污染一同影響著我們。如何只留便利不要污染?曾成功服務北京奧運會的新日電動車此次在世博園區又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新日電動車高性能低能耗低噪音穩定性強使用時間長,在世博期間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83噸,相當于全年在世博園種植了16940棵4O年的參天大樹,為世博園內的環境優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世博會后,新日車將大范圍推廣,隨著“家電下鄉”活動走進千家萬戶,逐步影響城市生活,漸漸成為城市交通工具的主流,既讓人們感受到有車的舒服,又還給人們清爽的藍天。
有車還是無車,開大排量的車氣派還是開電動車主流,或許這并不是重點,重要的是,每個人對于消費行為的選擇,決定了一切美好愿景能否成真。
未來文明什么樣——
和諧已經成為比發展更重要的追求
中國正處于城市化過程中,因此此次世博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不過在發達國家,由于城鄉差別已經很小和各種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豁亮清新、沒有污染的鄉村生活則更讓人感到愜意。人與自然的和諧成了在經濟發展之后人們更重要的追求。
從追求發展到追求和諧,這個看似單詞的簡單變化背后意義卻是革命性的。和前幾屆世博會不同,上海世博會在展示高新技術的同時,更強調了未來生活方式和生存理念的變化,對環境的關注體現到了世博會期間的每一個細節中,這從服務于園內的400余輛新日電動車中就可窺豹一斑。10余款新日電動車幾乎每一款都有其值得稱道的特點,100多輛新日四輪世博車和300多輛兩輪世博車構建成一個交通網絡,7000萬世博參觀者在感受綠色交通服務的同時,感受到了中國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看到了中國對未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憧憬和為之做出的努力。
在世博中國館有一幅動態的《清明上河圖》,它不僅是我們展現給世界的科技成果,更表明了我們對畫面描繪的和諧都市、宜居生活的理解。以高能耗為代價的現代生活如何能像沒有汽車的宋朝一樣安逸?發展的最后是不是回歸?這是世博會留給世界的一個問題。
未來中國經濟結構什么樣——
新能源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
縱觀歷史,世博會往往是促進經濟發展轉型的直接推動力。正是籌博辦博的歷程讓中國意識到,轉型已成為當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需要。據悉,世博園新能源汽車將在世博會結束后在城市公共交通領域迅速推廣應用;建筑垃圾壓成的井蓋、飲料盒制成的環保椅,也有望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就在本屆世博會召開期間,為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謀篇布局的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召開。在這個時間節點,中國從自行車王國崛起為全球電動汽車強國的雄心進一步增強,這種轉型既符合世界環保低碳潮流,也展現了中國的大國夢想。
搭上世博快車的“新日”在此良機信心滿滿,這次在世博會上的巨大成就,讓新日感受到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到2020年,如果我國一半以上的車輛都是電動車的話,那么對充電站、充電電池的功率、充電速度等技術方面的提升,以及由此提升而帶來的巨大市場空間和經濟效益都是驚人的。新日企業的全球領袖地位的也許會隨著中國的大國夢想一同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