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晚,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在“新浪-長安講壇”上表示,中國勞動力低成本競爭優勢在未來幾年將被印度等國奪去,5-10年后中國貿易順差不是太大,反而可能太小。
目前印度、越南等一些東南亞國家的勞動力工資成本低于中國,已隱約可見外商投資企業將加工工廠轉移至周邊國家的跡象。張燕生說,以印度為例,印度不僅工資成本低于中國,而且其青壯年勞動力人口十分龐大,將近4億人。目前從孟買到德里一帶已開始興建基礎設施項目,一旦這一重要區域的基礎設施建成,營商環境改善,那么印度龐大的4億青壯年低工資勞動人口將得以能夠參與國際制造業的大分工體系中,而中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在未來十幾年間將基本轉移完畢,這意味著中國長期賴以生存的低勞動力成本優勢將告一段落,未來恐怕有很大一部分資本要從中國轉向周邊國家,這決定了未來5-10年中國貿易順差的前景和國際收支的前景。
目前,中國巨大的貿易順差主要來自于加工貿易,而加工貿易順差主要靠低成本勞動力競爭優勢取得。張燕生表示,外需萎縮和成本上升將導致出口持續減速,加工貿易順差也可能出現拐點變化,未來的問題恐怕不是貿易順差太大,而是太小。
張燕生表示,這些危險要求中國必須進行再平衡戰略,而再平衡戰略需要把擴大內需和產業、貿易、人才等的國際化相結合起來。
“下一步,中國需要改變目前的代工模式,由帶孩子變成養孩子。”張燕生說,這一轉變要求中國制造業從模仿走向創新,由被分工變成主動參與分工,爭取建立中國自己的全球工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