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光伏產業是新能源產業,但其上游原材料多晶硅的生產過程卻依然是高耗能,甚至會產生有害的污染物。這些都迫切要求我國的多晶硅行業必須有一個統一、官方的準入標準,否則,在目前需求旺盛的條件下,我國多晶硅行業難以避免投資過熱這一現象的出現。
隨著今年9月國務院圈定七大戰略新興產業,有關產業普遍被認為迎來了高景氣時期,甚至被業界稱為“下一個4萬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作為其中新能源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光伏產業,因其自身特點,在我國獲得了持續高速增長,目前的產業總體規模已超過千億元,光伏產品總產量已占全球總產量半數左右,全球居首。然而,在光伏產業迅猛發展的背后,產能過剩的陰影已經籠罩而來。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主要依賴國際市場,約90%以上的太陽能電池用于出口,可能面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嚴峻挑戰。多數多晶硅企業在成本、質量等方面仍難以與國外抗衡;同時,國外企業在新興太陽能電池技術方面的持續進步,對我國產業后續發展形成較大競爭壓力。多晶硅是光伏產業的基石,多晶硅產業的發展現狀,直接映襯出光伏產業乃至新能源產業目前所面臨的狀況。
我國多晶硅產業發展現狀
目前仍沒有完全平息國際金融危機曾經給我國的光伏與多晶硅產業帶來一些麻煩,不過自今年年初以來,全球光伏產業強勁復蘇,新增的電池產能也加大了對我國多晶硅市場的需求,這直接拉升了對上游原材料多晶硅的需求,眾多國內外相關企業宣布擴產。對于多晶硅行業的投資,已經變得過熱。上月末,工信部官員指出,我國光伏產業存在四大問題,其中就包括多晶硅產業出現投資過熱傾向。調查顯示,多晶硅產業計劃投資總額達1340億元,實際投資額為470億元;已建成項目設計產能4萬多噸,在建項目設計產能6萬多噸。與此同時,多晶硅生產企業技術裝備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這充分顯示了我國目前多晶硅產業發展的現狀:投資過熱與較低的技術裝備并存。據統計,目前,中國多晶硅年產量超兩萬噸,光伏原材料自給率達50%,太陽能電池產量以超過100%的年均增長率快速發展,連續3年位居世界第一。據工信部不完全統計,29個省、市、自治區共有370家光伏企業,其中多晶硅企業80多家,硅錠及硅片企業100多家,太陽能電池企業120多家。
行業準入標準難產
工信部官員在同一場合指出,目前我國的多晶硅生產尚沒有統一的能耗、占地及環保標準。其實在今年年初,工信部便制定了《多晶硅行業準入標準》,但時至今日仍未正式出臺。原因是該標準參照國際多晶硅行業的先進指標,規定了新建多晶硅項目規模必須在3000噸/年以上,并要到2011年底前,淘汰綜合電耗大于200千瓦時/千克的多晶硅產能等要求,而這些規定目前國內很多企業都達不到,反對聲自然很大。
而且,雖然光伏產業是新能源產業,但其上游原材料多晶硅的生產過程卻依然是高耗能,甚至會產生有害的污染物。這些都迫切要求我國的多晶硅行業必須有一個統一、官方的準入標準,否則,在目前需求旺盛的條件下,我國多晶硅行業難以避免投資過熱這一現象的出現。中國光伏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高宏玲指出,美國、德國、日本等當今世界主要的多晶硅生產國,均采取了嚴格的準入標準。而我國由于沒有多晶硅準入標準,一些企業和個人不懂技術也來搞多晶硅,造成了污染和低端產品過剩。
有專家表示,在未來幾十年內,多晶硅作為電子、光伏產業的主要原材料,其地位難以改變。而將逐漸替代傳統能源、在未來世界經濟發展格局中占據更佳地位的新能源產業,對于多晶硅未來的需求將很難降低。多晶硅的這種重要性,同樣需要國家相關準入準則的出臺。產業升級與準入標準應雙管齊下
據了解,目前我國眾多上馬的多晶硅項目,大部分采用改良西門子法,成本大幅高于同行業國際廠商,乃至高出一倍不止。而按照多晶硅的投產周期,2008年底和2009年初投產的多晶硅項目在兩年后才能達產八成。可以預見,當國內企業的產能達到最大化時,如想在光伏產業這個國際化程度很高的競爭市場中繼續牟利,價格和質量將成為決定因素。
根據業內專家分析,最早到2010年底,多晶硅市場價格就可能降到目前中國企業的生產成本之下。這對于目前積極擴產、投資過熱的國內眾多多晶硅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警鐘。作為微觀的企業,追求先進技術、降低產業成本,是其在未來市場競爭中存活的可行方法;而作為中觀的行業,我國多晶硅產業必須將產業升級作為其保持產業競爭力的必經之路。目前我國的多晶硅產業,除了應積極進行自主創新研發之外,還應積極對外展開各種合作,如作為光伏產業的上游產業,應加強與下游各電池廠商的戰略合作;國內的多晶硅生產企業,也可多與國外先進同類廠商展開合作。
除了整個多晶硅行業的產業必須得到重視,國家統一的產業準入標準也亟須出臺。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整合我國多晶硅行業目前投資過熱、甚至造成部分無效與劣質產能的局面。而在新的行業準入標準出臺后,擁有核心競爭力和產業并購資本平臺的優質企業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