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底舉行的2010年煤制烯烴技術經濟研究會上,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總工程師劉延偉表示,預計2010年我國乙烯產量同比將增長28.97%,而表觀消費量同比增長25.13%。這將是“十一五”期間首次出現生產增長高于消費增長。
劉延偉表示,我國國產乙烯長期滿足不了需求。2000~2009年期間,中國乙烯產量的年均增長速度為9.57%,而表觀消費量的年均增長速度為13.17%。2009年我國乙烯的產量是1070萬噸,2010年將達到1380萬噸。同時,2010年也首次出現了生產增長大于消費增長的趨勢。這說明國產乙烯的產能和產量增速加快。
對于“十二五”期間乙烯的供需狀況,他預計,到2015年,國內乙烯產能將達到2300萬噸,產量將達到2070萬噸,需求量將達到3500萬噸。對此,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高級專家高春雨進一步表示,未來5年我國將有一批乙烯項目開建和擴建。其中2011年神華集團和撫順石化公司將分別新增乙烯產能30萬噸和86萬噸;2012年大慶石化公司將新增乙烯產能60萬噸;2013年中海油惠州項目將新增乙烯產能100萬噸。
劉延偉表示,中國烯烴及下游衍生產品市場仍然處于成長過程,增長速度世界第一,市場容量居于世界第二位。中國正在發展成為世界石化產品市場中心,剛性需求仍將持續。他預計,在今后相當長時期內,石油路線烯烴仍將處于主導地位,而煤制烯烴主要是起補充作用,處于輔助地位,根據環境和資源承載力實行總量控制,適度發展。
劉延偉還認為,目前,中東對華石化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聚乙烯(約占25%)和乙二醇(約占50%),而在其他大宗石化產品對華出口中,日韓和東盟占據壟斷或主導地位,真正的競爭來自上述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