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柴油荒進一步暴露了當前成品油定價機制的癥結,也加速了國家發改委實施成品油定價新規的決心。
12月7日,國家發改委內部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成品油定價新方案已經定稿,并等待國務院最終一錘定音,但因當前物價走高、通脹壓力增大,政府預計將暫緩批示新方案。面對通脹壓力,消息人士表示,新規很難在年前出臺,而在新方案中定價權是焦點,中石油和中石化一直在努力爭取定價權。
消息稱年前不會敲定新規
自從2009年5月開始執行《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以來,成品油定價機制實行的一年多時間里一直伴隨著爭議。而全面爆發的柴油荒,加大了政府對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決心。
據業內能源專家對外透露,發改委價格司兩周前曾邀請專家召開成品油定價改革的相關座談會,并透露修改后的成品油定價方案與現行方案相比框架未變,但調價周期可能會縮短到10天。另外,今后國內成品油價格(破解油價困境)調整將不再上報國務院審批,發改委將自行按照國際油價變動幅度公布國內油價調整的幅度。
目前,距國家發改委11月份調整成品油價格已經超過22天,據盈訊網監測,三地變化率(布倫特/迪拜/辛塔加權均價變化率)已上行至6.20%,但國家發改委似乎已經將國內成品油價格鎖死,這被業內猜測為政府正醞釀成品油定價新規的出臺。
“聽說成品油定價新方案確實已經定稿,并等待國務院最終一錘定音,但因當前物價走高、通脹壓力增大,政府預計將暫緩批示新方案。而在出臺新方案前,成品油價格也將暫時鎖定,以避免在政府全面穩定物價的當口,油價調整給CPI指數增加新的壓力。”發改委一內部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而對于新的成品油定價方案的出臺時機,另有消息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執行的成品油價格試行方案,原計劃試行一年以上,據他了解,政府沒有計劃在年前最終敲定成品油定價新規,還要參考政府全力穩定物價后的CPI指數的變化幅度。
中國能源網CEO韓曉平告訴記者,目前的成品油定價機制證實了成品油價改的失敗,沒有實現市場化,反而給一些單位機會根據成品油定價機制的規律囤積居奇,操縱市場留下了空間,這一輪柴油荒的爆發將這些癥結暴露無遺。政府要出臺新規也正是因為目前試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失敗。
石油公司爭奪定價權
而在政府醞釀成品油定價新規的過程中,成品油定價權則是新的改革方案的焦點,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石油巨頭一直在不遺余力地爭取。
近日曝光的國家發改委就“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問題”下發的征求意見稿顯示,在兩個待選方案中,發改委還未最終敲定,具體操作方案分別是將定價權限下放給三大石油巨頭,或者發改委委托中介公司頒布調價。
據曝光的發改委第一個定價方案顯示,當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在每桶40-130美元時,三大石油公司可以按照國家確定的成品油價格機制,根據國際市場油價變化及國內成品油市場供求情況自行確定調價方案,發改委不再發文。
“這正是石油公司,尤其是基本壟斷了成品油市場的中石油和中石化不遺余力爭取的,在新規制定過程中,石油巨頭一直在努力爭取定價權。”上述消息人士告訴記者。
在國內成品油市場,成品油價格常常出現批零倒掛的現象。廣東一成品油貿易商告訴記者,兩大集團常常在國際油價上漲的時候一起控制資源,造成成品油市場緊缺的假象,以實現聯合推價的目的,為維護集團利益,兩大石油巨頭常常擇機人為推價,并聯合行動,也是批零倒掛經常出現的因素之一。
韓曉平也認為,中石油和中石化企業過于龐大,已經達到了制約政府的程度,不排除成品油短缺是兩大集團爭取定價權的一種手段。
而第二個定價方案是,當國內成品油滿足調價邊界條件時,發改委將委托中介機構公布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和國內成品油最高零售價格,企業可以此為基礎自主確定具體執行價格,每次調價政府不再發文。
“這個可能性要大一些,政府應該會顧及到避免石油巨頭對市場的壟斷。”上述消息人士認為。
新規解決市場亂象
在目前的成品油市場,批零倒掛和汽柴油搭售屢禁不止,而成品油定價新規有望解決這些問題。
之前一段時間,煉油企業因為柴油短缺,在企業利益驅使下不惜違規突破發改委限價,導致全國范圍的成品油尤其是柴油出現批零倒掛,柴油價格一度突破10000元/噸。
目前,通脹當頭,政府正處在全力穩定物價的當口,在這種背景下,中石油和中石化批零倒掛的行為,終于引發發改委沖冠一怒,懲罰部分企業以儆效尤。
國家發改委12月6日披露,各地正抓緊設立反價格壟斷的專門機構,選派相應人員開展價格反壟斷工作。
不過,盈訊網分析師認為,新規一旦出臺,調價有望不再報國務院審批,而是由國家發改委自行調節零售價。在國際油價與國內成品油價格順暢接軌后,國內柴油批零倒掛的現象將有望完全消失。
但另一方面,據記者從各地成品油市場了解到,因為政府反價格壟斷政策很嚴厲,目前兩大石油巨頭不敢貿然提高批發價格,而是普遍采取了柴油批發環節搭售汽油的政策,并實施保零售政策,批發控量出貨。
上述廣東貿易商告訴記者,華南目前批發汽柴油搭售比較嚴重,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都是這么操作,因為市場行情是汽油資源呈現過剩、柴油控量,目前主要是汽柴油2:1、1.5:1、1:1三種搭售政策。
中石化廣州一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柴油按正常價格批發情況下,如果不搭售是虧損的。雖然發改委明文指出零售環節強制搭售是違法行為,但并未明確批發環節搭售是否違法。
“這是鉆政策的空子,汽柴油搭售肯定不合法,不過目前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仍停留在計劃經濟的狀態,國家發改委不但限價,而且全國一刀切,一旦成品油資源短缺,價格觸頂,各地成品油批發價格加上運費都要虧損,也導致成品油有富余的地方難以向資源緊張的地區流動。”上述貿易商認為,新規縮短了價格調整時間,通過市場定價,這樣像華南這種供求緊張的地方,因為價格高,自然會吸引成品油資源流入,資源量的增加自然有助于價格的緩解。
不過,在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和韓曉平看來,目前中國成品油定價機制走向真正市場化的條件和時機均已成熟,中國應該盡快實現成品油的真正市場化。
成品油定價改革歷程
1998年6月
《原油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出臺,成品油零售實行政府指導價。
2000年6月
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成品油市場“掛鉤聯動”,參考新加坡成品油市場。
2001年11月
參照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石油市場價格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
2006年10月
不再“盯住”紐約、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價,而以布倫特、迪拜和米納斯三地原油價格為基準,再加國內平均加工成本和合理利潤確定價格。
2009年5月
以22個工作日為周期對國際油價進行評估,當三地成品油加權平均價格變動幅度超過4%時,即調整國內成品油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