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時期是純堿工業發展最快的5年,也是向純堿強國穩步邁進的5年,行業整體水平取得實質性提高。“十一五”時期,純堿行業有以下幾個特點:
——產能產量大幅提高經過5年的快速發展,至2010年純堿產能達到2510萬噸,比2005年的1551萬噸增加959萬噸,年均遞增10%以上。2010年純堿產量預計2000萬噸,比2005年的1410萬噸增加590萬噸,年均遞增8%以上。在三種生產工藝中,聯堿增長幅度最大,5年間共增加650萬噸,增長了98%,接近翻一番;氨堿增加了230萬噸,增長29%;天然堿增加71萬噸,增長80%。
在生產發展的同時,出口穩步增長。純堿出口每年都在穩步增長。2009年出口了230萬噸創歷史最好水平。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國純堿在國際市場的份額、客戶群基本穩定。
——企業規模明顯壯大2005年純堿產能超過百萬噸的企業只有山東海化和唐山三友2家,2010年共有9家企業產能超過百萬噸,其中產能最大的山東海化達到300萬噸。9家企業合計產能達到1410萬噸,占全行業總產能的60%以上,行業集中度明顯提高。2005年10萬噸左右的純堿企業有20家,最小規模只4萬噸,平均產能為36萬噸;至2010年,所有的純堿企業產能都在20萬噸以上,平均產能達到55萬噸,比2005提高了將近20萬噸。
——裝備水平明顯提高“十一五”時期,純堿行業的工藝技術和裝備經過不斷的創新,正在接近或部分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包括所有9家的百萬噸級企業在內的十幾家大型企業用上DCS,行業自動化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純堿行業積極淘汰落后設備,裝置設備向大型、節能、高效發展。純堿待業的主要設備如碳化塔、煅燒爐、濾堿機實現大型化、國產化,為純堿行業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成達工程公司開發的外冷碳化塔,單塔產量大,操作平穩簡單,節能效果顯著。
——節能環保成效顯著“十一五”時期,純堿行業能耗降低20%以上。原料消耗也大幅度降低,氨堿法氨耗從2005年的6~8千克降低至4~5千克;聯堿法氨耗從400千克降低至350~360千克。青島堿業開發的干法加灰新工藝,與其他方法相比,每噸堿減排2立方米。聯堿法的廢水排放量從“十五”末的平均8~10立方米降到平均4立方米左右。個別企業甚至接近零排放。純堿行業大力推廣新型變換氣制堿技術。運用該技術,合成氨噸堿電耗可降低100~120千瓦時,聯堿噸堿電耗降低60千瓦時;節汽約70~110千克/噸堿,煅燒工段可提高生產能力10%左右;平均估算節水量為15~25千克/噸堿,生產系統為閉路循環系統,無廢水排放。
——質量水平明顯提升“十一五”時期,我國純堿質量指標經幾次修訂,不斷提高,純堿質量能夠滿足國內各下游行業及出口的要求。通過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純堿的質量水平除鹽分單項指標外,其他指標均達到國際水平,有些指標甚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通過調整結構,重質堿的比例達到40%以上,干銨的比例達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