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記者獲悉,國土資源部近日決定設立我國首批稀土礦國家規劃礦區。
本次劃定的江西贛州地區稀土礦國家規劃礦區包括勘查區、開采區及成礦遠景區共11個區塊,總面積2500多平方公里,預測稀土遠景資源量約76萬噸,其中,中重稀土資源儲量約71萬噸。資源查明后,有望使目前全國中重稀土探明資源儲量增長80%。
據介紹,劃定國家規劃礦區的主要目的,是對稀土礦、鐵礦等重要礦遠景區域編制國家規劃礦區勘查開采規劃,而在編制礦業權設置方案方面,國土資源部也將按照經濟建設和市場需求,有序投放礦業權。
這是我國稀土資源管理模式上的一次創新,也意味著在采礦權分配上將實現制度上的突破。2月11日,接近國土資源部的一位人士透露,有關部門擬將稀土采礦權全部收歸中央,由中央授權給企業,采礦權將會集中。
首設稀土礦國家規劃區
為什么要設立稀土礦國家規劃區?11日,中國稀土學會學術部主任陳占恒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體現出我國在稀土資源開發管控模式上的一種創新,強調從國家層面進行管理,從而有效遏制非法開采和越界開采。
稀土是我國重要優勢礦產和保護性開采特定礦種之一,但與一些同樣擁有豐富稀土資源卻不開采的國家相比,中國現在是以31%的儲量提供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供應,同時稀土開采與加工須付出極大的環境成本。
國土資源部礦產開發管理司負責人表示,劃定設立稀土國家規劃礦區既是保護稀土耗竭性資源、實現可持續利用的需要,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今年1月19日,商務部部長陳德銘也在美國表達了類似觀點:中國對稀土開采、生產和出口實施限制措施,是出于環境保護和節約使用人類有限資源的考慮。
陳德銘介紹,2010年中國稀土生產從2009年的12.9萬噸削減到8.9萬噸,與出口配額下降的幅度相當。為履行國際義務,更為了保障國際需求,多年來,盡管一直面臨巨大的環境壓力,中國仍努力保持相當數量的稀土出口。
“一方面要對出口配額和冶煉分離能力進行控制,另一方面要從礦山開采進行源頭控制,雙管齊下才能做好總量控制。”在陳占恒看來,國土資源部決定設立的首批稀土礦國家規劃礦區包括了11個區塊,“也就是說,只有這11個地方可以開采,超越了這個界限都屬于非法開采,界定相當嚴格。”
之所以把首批稀土礦國家規劃礦區劃定在贛州,上述國土資源部礦產開發管理司負責人解釋說,劃定國家規劃礦區的主要原則,包括資源重要程度和集中程度。我國離子型稀土資源在世界上獨具優勢,贛州是我國離子型稀土尤其是離子型中重稀土主要產地之一,其開采指標、產量占全國中重稀土的70%左右,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據陳占恒介紹,中重稀土非常稀缺,如果按現有生產速度開采,我國的中重稀土儲備僅能維持15至20年。
而劃定國家規劃礦區的另一個主要原則,是明顯的地質特征。贛州燕山期花崗巖風化殼中大多賦存有離子型稀土礦,本次規劃礦區包括已發現和在開采離子型稀土礦床以及大部分未來可能發現大中型稀土礦床的燕山期花崗巖風化殼分布區。
采礦權擬由中央再分配
上述負責人表示,劃定國家規劃礦區的主要目的,是對稀土礦、鐵礦等重要礦遠景區域編制國家規劃礦區勘查開采規劃,由中央地質勘查基金或省級財政專項資金開展預查、普查和必要的詳查,摸清資源家底。
據介紹,在編制礦業權設置方案方面,國土資源部將按照經濟建設和市場需求,有序投放礦業權,分階段合理勘查開發,控制稀土優勢礦產開發強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宏觀調控能力,促進國家重要戰略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
事實上,中央政府早在去年下半年已經針對稀土采礦權展開調查。2010年10月,國土資源部發布了《關于省級稀土等礦產資源開發整合重點掛牌督辦礦區名單的公告》,公告披露稀土等礦產資源要確保在2010年底前完成整合工作任務,而當時公布的7個稀土整合礦區就包括江西贛州地區的稀土礦。
以上那位接近國土資源部的人士透露,目前國內80多張稀土采礦證大多已過期或礦源枯竭。江西贛州礦業有限公司、廣東廣晟有色等地方國有稀土整合龍頭雖然都有稀土采礦證,但這些采礦證大多已經過期,或者礦權范圍內的資源已經采完。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劃定的稀土礦國家規劃礦區條件都比較成熟。贛州稀土開采、生產、加工已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鏈,管理體系比較健全。行業龍頭包鋼稀土以及五礦集團和中國鋁業等中央企業都已經進入贛州稀土產業分離、深加工等中下游環節,但并沒有獲得他們最想要的采礦權。
在陳占恒看來,稀土采礦權應該集中在行業內大型企業中,因為這些企業資金實力雄厚,對環境保護也更重視些,有利于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由此,稀土采礦權面臨著重新分配。據上述消息人士稱,國家有關部門擬將稀土采礦權全部收歸中央,由中央授權給企業,稀土資源會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幾家行業龍頭那里。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會長徐旭也認為,我國應積極推進稀土采礦權改革,以應對稀土市場亟待解決的產能過剩問題,并以此控制稀土產出總量,保證資源開采利用的長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