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成果顯示,地震波可能增加巖層的滲透性,有助于地下埋藏的石油流出。科學家認為,在石油產區用某些設備模擬地震波“振蕩”巖層,有望增加石油產量。
由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克魯斯分校、伯克利分校和圣迭戈分校的科學家進行的這一研究,發表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志上。
科學家通過多年觀測,發現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頻繁的地震與巖層滲透性之間的關系。他們用深井中的地下水位和潮汐之間的響應時間表示地下巖層的滲透性。潮汐由月球引力變化引起,月球引力變化對地球巖層同樣有“擠壓”和“推拉”作用,使巖層中的地下水晃動,而地下水又會透過巖層流到深井中。因此,測量深井中的水位波動對潮汐的響應時間,就可以作為巖層滲透性的指標。反應時間越長,表明巖層的滲透性越差。
科學家發現,每當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發生地震,深井中地下水位對潮汐的響應時間就會縮短很多,這意味著巖層的滲透性明顯增加。這種變化與地震的強度有關,在一場中等強度的地震發生后,巖層的滲透性可以增加到平時的3倍。而一段時間后,巖層的滲透性又會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科學家推測,地震中某一頻率的地震波可能“疏通”了巖層中的微孔,使巖層的滲透性暫時增加。地震后由于巖層相互作用的影響,這些微孔又恢復到常態。
科學家認為,這一現象可用于油田增產。油田的產量不僅和原油儲量有關,也取決于巖層的滲透性。油田的巖層滲透性越高,原油就越容易被開采出來,開采成本也可以降低。科學家說,如果用人造震源在油田巖層上持續發出一定強度的地震波,改善巖層的滲透性,許多現有的“枯竭”油田還可能恢復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