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貿易正日益受煤企青睞。昨日內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900948.SH,下稱“伊泰B”)發布公告稱,公司審議并通過了關于修改公司現行《章程》的議案,在公司經營范圍中增加了“煤炭進口、煤炭設備及煤化工設備進口”的項目。
這一細微改變,被部分行業人士評價為“代表煤炭企業貿易意識覺醒”的重要舉動——至此,主要煤炭生產企業均參與了煤炭“倒手貿易”,而鐵路運輸的瓶頸則成為背后推手。
煤企受惠“倒手貿易”
“倒手貿易”主要指煤企低價從海外進口煤炭再倒手賣給國內買家,從中獲取差價。有分析人士表示,在伊泰B增加煤炭進口業務之后,國內主要煤炭生產企業均已介入這一領域。這說明中國煤炭企業的經營思路在發生微妙變化,這也是中國煤炭市場的總體供需形勢所決定的。發電企業不再是唯一熱衷并力行煤炭進口的主角,煤炭企業也開始大力介入這一領域,并擁有自己的優勢。據了解,西方有80%的煤炭、石油企業在生產的同時從事貿易活動。
他指出,對于發電企業而言,既是國內煤炭企業的下游客戶,同時又有能力自主進口煤炭,看似不需要再接受煤炭企業進口的煤炭,從而多繞一道圈。但由于發電企業情況各不相同,位于中西部甚至邊遠地區的發電企業無法通過航運獲得海外的廉價煤炭,相比之下煤炭企業外購后儲備在港口等地的煤炭則更能解“近渴”。
資深煤炭專家李朝林在接受本報采訪時也表示,中國從2009年開始成為煤炭凈進口國,國家的煤炭政策是抑制出口、鼓勵進口。據海關統計,中國2010年凈進口煤炭14580萬噸,同比增加29%。因此除了煤炭進口的主角電力企業之外,大型煤炭企業也開始積極介入煤炭進口業務,推行“兩頭在外”的貿易策略,從而獲取利潤。
“兩頭在外”是一種為越來越多的煤炭企業所接受的營銷策略。其基本含義為:一頭購進海外的低價煤炭產品,一頭銷售給國內的發電企業等買方,在中間環節中獲取差價,贏得利潤。同時,相對于發電企業在海外的購煤活動,煤炭企業擁有較多優勢,在煤炭購銷過程中有更多的經驗、資源和技術支持。
針對中國的煤炭進口形勢,花旗日前曾發布預測稱,2011年中國的煤炭凈進口量將勁增63%至超過兩億噸,主要原因為中國國內煤炭產量難以滿足旺盛的需求。
因此李朝林認為,在如今煤炭市場需求旺盛,而煤炭企業受到鐵路運輸制約的情況下,煤企直接從事生產的人員會不斷減少,小而全的企業會逐漸消失,而從事交易的人員會不斷增加。
運輸瓶頸
自產煤炭銷售成本增加的原因是,鐵路運輸存在瓶頸。目前從包頭到秦皇島港的煤炭運價為50美元/噸,而從哥倫比亞到秦皇島港的運價則為20美元/噸。同時,大型船只的海運速度并不慢,而鐵路在運輸緊張時,卻可能連車皮都找不到。比如某新疆煤炭企業將自產煤炭運往上海,要付出500元/噸左右的運輸成本,而新疆地區自產的煤炭每噸市價只有100元左右。上述分析人士稱,目前將煤炭從印度尼西亞直接運往上海的運費只有20多美元/噸。由此可見國內鐵路運輸與煤炭運輸需求的不匹配,也難怪煤企會熱衷于“倒手貿易”。
日前,隨著工業用電復蘇,煤炭需求重拾漲勢。而鐵路運輸瓶頸的紓解步伐仍舊緩慢。
海通證券日前發布報告指出,根據煤炭鐵路運輸配置指導框架,2011年跨省煤炭運輸配置調控目標僅比2010年增長28%,創下近年來重點煤炭鐵路運輸增幅的最低值,可見今年鐵路運輸情況并不樂觀。
報告指出,2011年鐵路運量的增加將主要來自大秦線及神朔黃線。而主要的煤炭鐵路建設——集張線和山西呂梁到日照港的中南線需要到2013年才能全面投入營運,因此鐵路運輸瓶頸至2012年仍將存在。
由此,煤炭行業的“倒手貿易”或將繼續受到企業熱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