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化在‘十一五’期間,因價格不到位政策性減收3500億元。”針對市場對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國企巨頭“既拿補貼又漲價”的質疑,中石化方面昨天向早報回應稱。(2月22日《東方早報》)
因價格不到位政策性減收3500億,出自壟斷巨頭自己的說法準不準,是個問號,而準不準的問題暫且不談,我覺得5年政策性減收3500億,究竟是多還是少,還值得一說。
同是來自中石化的消息,2010年中國石化集團凈利潤超過1000億元,同比增長60%。這種利潤增長速度不是壟斷企業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沒有政策性減收,利潤又會是多少?增長幅度又會有多快?國有企業盈利能力巨大、增長快,理論上說是好事,因為它的最大股東是全體國民,那么盈利越多、增長越快,全體國民受益也越多。然而實際情況卻不是這么回事,壟斷國企上繳國家的利潤甚微,剛剛提高50%,上繳比例最多的也不過是15%,其余利潤流向哪里,一直是個迷。那么如此說來,若真的是減收3500億、年均減收700億,那也是民眾之福——通過減少的方式,讓壟斷國企把利益讓渡給社會和國民。
然而政策性減收之后仍有1000億的凈利潤,實際上如此減收幅度并不多,或說遠未到位;而按照規定比例,上繳15%的利潤之后,余下的850億利潤究竟流向何方,這么大一塊蛋糕中石化怎么吃,甚至是“吃獨食”,這些問題面前,民眾心理肯定還是難以平衡。
當然,企業需要擴大再生產,然而以我們了解到的情況,央企的現金流主要來自國有幾大銀行,且擴大再生產也不大可能用這么多的資金。那么,對中石化等壟斷國企來說,現在的主要問題就不是先說委屈——政策性減收多少,也不是先表白自己盡了多少社會責任,而是你能不能告訴我們,能不能說得清楚:余下的85%(原來是90%)的利潤,去了哪里?剛剛結賬的850億利潤,你打算干什么?
再說所謂“政策性減收”一說,實在不是在?還有,一邊低價出口,一邊高價進口,是不是事實?至于說“既拿補貼又漲價”,早就是地球人皆知的事情。
有媒體評論說,美國上周(2月14日至20日)5.45元人民幣/升的汽油零售均價相比,而以漲價前的上海為例,93號汽油零售價已經高出美國1.74元/升,顯然,我們的油價是高價位上繼續上漲的。再有,根據1月10日海關總署發布的2010年成品油進出口數據,結合去年匯率均價計算,去年中國成品油出口價格和國內汽油零售價之間,存在高達2900~4300元的價差,國內售價高,出口價格低……可壟斷石油巨頭卻在那里說什么“政策性減收”,我們能相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