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工業發展的血脈。“十二五”規劃特別強調,“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加大石油資源勘探開發力度,穩定國內石油產量”“增加煉油能力”,旨在構建安全、穩定的能源產業體系。
在現實問題面前,上述目標可謂困難重重。無論是方案設計,還是路徑選擇仍 沒有定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高級顧問曹湘洪說:“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核心是與國際接軌,油價拉高CPI是改革的最大顧慮。目前,國內原油穩產2億噸的難度較大,國內煉油同時存在過剩壓力。”
國內油價可以天天調
《21世紀》:“十二五”規劃提出,“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積極推進市場化改革”。在您看來,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應該如何完善?市場化進程的關鍵是什么?
曹湘洪: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是短期政策,歷次調價都與國際油價保持一定距離。國內油價應與國際接軌,根據國際油價和成品油價格隨時調整,形成聯動機制。
接軌不等于放開油價,要防止國內市場緊缺帶來油價暴漲。與國際接軌之后,國外低價油會大量進入國內市場,平抑油價變化。
同時,我建議國家提高成品油消費稅,不能是現在的低稅率。美國石油消費稅率為30%,日本是120%,德國是 260%。用高消費稅手段,促進社會節油,轉變消費觀念。否則,很難做到節油。
《21世紀》:目前,國內成品油采取“4%+22天”的定價方式。這一定價規則是否合理,應如何調整?
曹湘洪:首先,調價周期應該縮短,可以考慮油價每天調價。“4%+22天"的定價機制提高了政府決策的透明度,但囤油套利的行為也隨之放大。一些貿易商根據油價變化見機炒作,謀取暴利。調價周期越短,越容易避免炒作。現在信息技術發達,國內每天都能獲取國際油價變化,具備天天調價的條件。
原油產量不宜繼續增大
《21世紀》:2010年國內原油產量首次超過2億噸。按照目前國家石油資源儲量,原油穩產2億噸有無難度?
曹湘洪:據我觀察和分析,我國穩定2億噸石油產量難度相當大。目前,國內石油供應中老油田所占比例較大,但相當多老油田已經進入開發后期,含水率越來越高,有些已經超過85%,穩產壓力越來越大。
我的觀點是,不希望國家把原油產量往上拱。石油產量長期持續穩定在2億噸對國家是好事,最好是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國內原油產量可能迅速增加,但衰減的速度更快。
國內原油增產能力有限。根據我的了解,再找到像大慶、勝利一樣的大油田基本沒有可能。
《21世紀》: 2010年,中國原油進口2.39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55%。有觀點認為,可以繼續提高對外依存度,相對減少國內資源的開采,以達到“緩采為儲”的目的。這一觀點是否可行?
曹湘洪:這不可行,實際上很難做得到。國內該開發的油田已經開采得差不多了。為了保持石油產量穩定,今年找到的油田,明年必須投入開發。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都是上市公司,參與國際資本市場運作,必須對投資者負責。石油產量一旦下降,股價勢必下降。“緩采為儲”的說法不成立,也是做不到的。目前,國外還能買到油,在油價合適時可增加進口。
國內煉油很可能過剩
《21世紀》:國內煉油是否存在過剩壓力?
曹湘洪:國內煉能很可能出現過剩。煉油項目對地方GDP的貢獻大,地方政府為促進經濟發展,引入三大國有石油企業建設大型煉油項目;地方煉油企業也以燃料油加工或瀝青生產等名義無序擴張,出現了盲目發展的沖動。
與此同時,石油企業也有擴大生產能力的意愿。如果國家不加強宏觀調控,“十二五”期間煉能很容易出現大量過剩。
煉油能力大量擴張將面臨三大問題:一是大型煉油廠將面臨難以獲得資源的困境;二是過剩使部分煉廠低負荷運作甚至停工,降低資產利用率,同時帶來隱性失業問題給社會穩定帶來壓力;三是煉油將對水資源、土地資源以及環境、溫室氣體排放等造成很大壓力。
《21世紀》:國內煉油產業發展思路應做出怎樣的調整?
曹湘洪:我們應該放開眼界,鼓勵企業到國外建煉廠,把國外石油資源拿回來。不要只想著在家門口建煉廠,僅考慮地方GDP增長,同時也把治理污染和二氧化碳減排的壓力留在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