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的一紙調控使煤化工行業陷入了尷尬境地,對于已砸下“上萬億”的煤化工,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河南省就在近日開始調整省內煤化工結構布局,重點開發甲醇下游市場,以應對眼下我國煤制甲醇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及國家發改委對該行業的調控。
4月16日,河南省宣布,今年將重點改造提升煤化工、做強做深鹽化工,形成300萬噸的甲醇深加工能力,實現規模以上主營業務收入3550億元。
“目前,國內甲醇的傳統消費領域早已飽和,很多已經上馬的甲醇企業只能向甲醇下游產品鏈進軍。”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產業發展部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說。
據其透露,煤制甲醇的主要用途之一是生產甲醇汽油,但目前國家規范甲醇汽油的相關政策尚未出臺,這對消費市場能否消化高產能的甲醇汽油無疑打上了一個大問號。
“對于甲醇燃料,政府一直沒有明確態度,2009年國家標準委公布了《車用燃料甲醇》的標準,但這只是一推薦性標準,并非國標,無法從根本上拉動甲醇產業的需求。”上述負責人說。
越過剩越擴張?
“十一五”期間,對甲醇下游新興應用領域的預期和煤化工熱,刺激了國內甲醇的投資和生產,這一投資大潮直接導致的后果是國內甲醇企業直線攀升,甲醇產能持續翻番。
從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獲得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 2010年底,我國共有甲醇企業291家,產能達3840萬噸,相比“十一五”初期,產能增長3倍之多,年均增長率高達32%。
而在產能不斷擴充的同時,一大批甲醇企業卻不得不接受嚴重虧損的局面。
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規范煤化工產業有序發展的通知》中指出,由于一些地區片面強調煤炭轉化比例,部分項目重復引進未經驗證的技術,致使建成后不能正常生產,巨額資金投入不能發揮效益;有的項目盲目上馬,產品缺乏競爭力,市場開發滯后,目前全國甲醇裝置開工率只有50%左右,二甲醚裝置也大量閑置,相當一部分企業面臨破產倒閉。
掌握的權威數據顯示,2010年,全年甲醇總產量只有1587萬噸,僅占總產能的44%。除此以外,大約有一半以上的裝置都處于閑置狀態。
“幾個煤炭資源豐富的省份都存在開工率低的問題,進口甲醇的低成本沖擊加上國內甲醇需求的持續低迷,都讓甲醇企業度日艱難。”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相關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雖然煤制甲醇面臨產能嚴重過剩的局面,但各煤炭大省“逢煤必化”的投資熱潮依舊不減。
內蒙古區政府在新一輪煤炭資源整合方案中就明確指出,新上煤炭生產項目必須同步建設轉化項目,以及高新技術、裝備制造等配套項目,要求原煤就地轉化率必須達到50%以上。
“這是產煤大省的硬性規定,各大企業要想獲得煤炭資源就必須在當地上馬煤化工,而上煤化工就必須得先上煤制甲醇。”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學會一名業內專家向本報記者透露。
據統計,2010年,國內原計劃投產的甲醇在建項目共有25個,新增年產能合計861萬噸,這也意味著,
2011年我國甲醇產能將超過4000萬噸。此外,我國還有25個甲醇項目處于擬建或規劃階段,年產能合計高達2440萬噸。
“從長遠來看,煤化工行業的市場前景廣闊,但如何延伸產業鏈,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提高經濟效益是行業迫在眉睫的問題。”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胡遷林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下游產品遭政策瓶頸
一邊是大干快上的跑馬圈地,一邊是下游產品鏈的多方阻力,“看上去很美”的煤制甲醇正面臨生存考驗。
甲醇作為中間化學產品,直接消費量不過30%,能大規模推動甲醇上游生產的需求動力主要還是來自于下游產品鏈。
今年年初,工信部宣布將從5月起,在上海閔行區、山西、陜西推廣高比例甲醇汽油M85和M100,這對正處于產能嚴重過剩、需求疲軟、進口沖擊等多重夾擊下的國內甲醇行業無疑是一則利好消息。但針對甲醇下游市場的整體現狀,業內人士則普遍認為,在相關標準和政策未出臺之前,小范圍的推廣僅僅是杯水車薪。
于此同時,同樣是甲醇主要下游產品的二甲醚和烯烴也難逃市場需求和政策缺失的雙重瓶頸。據業內專家介紹,純二甲醚可作為柴油的替代品,但需要專用的發動機,改造費用大約1萬元每臺。
從權威人士處獲悉,《城市燃氣二甲醚國家標準》將于2011年7月1日正式實施,這一標準明確規定,二甲醚作為城鎮燃氣只能純燃燒,并且要求專瓶專用,這就意味著此前二甲醚混摻液化氣的生產方式將被終止,而這也將進一步加劇甲醇上游產業的產能過剩。
掌握的資料顯示,目前甲醇下游產品鏈中,甲醛、醋酸、DMF、草甘膦等多個品種產能嚴重過剩,其中甲醛產能過剩達32%,醋酸過剩達46%,DMF過剩達50%,尤其是草甘膦,目前國內產能已經超過全球需求量的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