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日報刊載社論稱,馬英九公開表態不支持“國光石化”在彰化大城設廠之后,“國光石化”(八輕)出局幾乎已成定局。“經濟部”雖強調將推動石化產業轉型高質化,但石化業者在日益嚴苛的環評條件下,是否還愿意“根留臺灣”?石化產業究竟有沒有前途?在在值得深思,以尋求因應之道。
“國光石化”最大股東中油,已決定在明天召開的股東會提出撤案申請,因為環保署“國光石化”項目小組決議“不予開發”和“有條件通過”兩案并陳,“有條件通過”中的“六項條件”完全無法執行。“國光石化”大城興建案撤案后,未來要在臺灣其它地方覓地興建類似規模的石化廠,在環保、社運團體和反對黨同樣施加壓力下,環評程序絕對無法過關而使興建可能性趨近于零。
換言之,“國光石化”要想“根留臺灣”,在島內設廠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唯一的選擇,只有出走海外。然而,雖有東南亞國家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及越南紛紛表態,歡迎“國光”前往投資設廠,但安全、成本與市場等條件都不盡理想;至于大陸方面,已有數省也表達意愿,不過中油基于政治考慮,目前并無此打算。是故,“國光”在臺灣設廠希望渺茫,到境外異地投資也困阻重重。
問題是,“國光石化”叫停,不只是“國光”一家公司的損失,而會對臺灣石化產業造成重大的沖擊,甚至對整體經濟發展都會有嚴重的影響。“經濟部”評估,“國光石化”不建,每年將減少附加產值約二千八百億元,約占島內生產總值(GDP)的百分之二。而且,每年減少新增稅收約四百四十八億元,并直接沖擊就業機會二萬人,關聯就業機會減少二十三萬五千人。
除此之外,將有九項中上游石化原料停止新建產能,五項則需透過進口原料始能持續發展,對于塑料、橡膠原料及其制品產業,乃至人纖原料、合成樹脂、特用化學品、紡織業,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特別是占臺灣石化產品出口比重達六成的“五大泛用塑料”,包括聚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等,未來新增投資廠商,可能都不會考慮留在臺灣。
自六十年代以來,石化產業已建構成島內相當重要的產業鏈,到二○○九年,石化業上中下游產值三點三兆元,約占制造業的百分之三十一,日常民生用品,更幾乎沒有一項不與石化產品有關。由此可見,石化業固然是高耗能的產業,也產生相對較高的污染,但可以產出有利于民生的高附加價值,絕對不能坐視其在臺灣走上絕路。
臺當局計劃推動石化業高質化轉型,讓石化產業升級,方向當然十分正確。不過,“國光石化”與六輕五期都被環評卡死、四輕無法擴建、五輕又即將關廠,屆時石化產業鏈勢將面臨“斷鏈”危機,更可能形成臺塑集團寡占市場,政府對此自然不能不預為籌謀。
未來石化產業遷往海外將會越來越多,如何加速島內石化產品高質化,將傷害降至最低?已成為政府與業者共同面臨的挑戰。政府應在環境正義和經濟發展之間取得平衡;環保團體則要兼顧理想與現實,若處處挑剔無限上綱,使石化業投資寸步難行,而生損于臺灣投資環境與招商條件,對經濟發展將是禍不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