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份以來,始于華北與華東地區的“電荒”現象逐漸向全國范圍內蔓延。電力的缺口對高耗能行業產能影響較大,其中的基礎化工行業深受“電荒”之苦。不過,“電荒”卻也為一些電力自給率較高的上市公司帶來了一定機遇。
“電荒”影響行業產能
這場始于3月份的“用電荒”無論在時間點、影響程度還是波及范圍上都超出了市場的預期,在本應是用電淡季的3、4月份,全國多省地卻相繼出現百萬千瓦級用電缺口。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電荒現象竟從高耗能工業企業相對集中的華北、華東地區向水電大省湖北、湖南以及火電大省河南、山西和陜西蔓延。在此背景下,隨之而來的部分地區電力價格上調和拉閘限電已在市場預期之內,甚至不排除今年節能減排政策重啟和深化的可能。
雖然區域性的缺電現象將導致相關行業被動減產,進而帶動相關產品價格的上升,但是考慮到基礎化工行業難以將產品成本的上漲完全轉嫁給下游行業的現實,這場“電荒”給整個行業帶來的更多是負面影響。由于基礎化工行業中各子行業對電力依賴程度的不同,因此,這場愈演愈烈的“電荒”對整個行業帶來的影響也是結構性的。其中,高能耗的傳統重化工行業所受負面影響較大。因為我國傳統重化工生產企業大多分布在本輪電荒較為嚴重的地區,加之我國傳統重化工行業多為粗放型生產模式,單位能耗較國際先進水平更高,所以氯堿、磷化工和合成氨等高耗能傳統化工行業產能所受負面影響最大。相對而言,企業能耗相對較低的新材料與精細化工行業所受影響較小。
對此,國泰君安分析師認為,基礎化工行業總體上屬于高耗能行業,華東地區電力緊缺、電價上漲的形勢使化工企業生產成本上升,部分企業限產甚至可能停產,化工產品可能出現普遍漲價局面。雖然產品價格上漲可以轉嫁部分成本,但必然有一部分成本壓力需要行業內分擔,因此電力緊張短期對整體基礎化工行業不利。
高電力自給率企業或受益
如果仔細分析這輪淡季電荒產生的原因,煤電價格倒掛打擊了電企產能擴張的積極性與國內經濟旺盛的需求,可謂“居功至偉”。因此,整個基礎化工行業產品價格能否上漲不但應考慮電力成本的上升,更要關注產品供需是否平衡。從供給面來看,限電和電力成本提高勢必將降低化工產品的產能,進而提高單位產品價格。從需求面來看,雖然目前國內經濟仍處于過熱階段,但緊縮貨幣政策的累積效應正在逐漸顯現,這輪反季節電荒也再次彰顯了國內經濟結構的不合理之處,對于工業產品產能過剩的擔憂正在市場中蔓延。不過,在短期內,由于保障房、高鐵等投資項目的逐步落實,其對相關產品的需求拉動作用明顯,因此,市場對部分基礎化工產品的需求量有望繼續攀升。
結合諸多方面因素考慮,基礎化工產品未來價格的上漲將是大概率事件,但電力成本對產品利潤的侵蝕也較為明顯。因此,在基礎化工行業中部分一體化建設較完善的企業,特別是旗下配備發電設施或者控制大量煤炭資源的公司,有望從本輪電荒中受益。
中信證券相關行業分析師認為,擁有自備電廠的化工企業將立于不敗之地,而且盈利相對豐富。近兩年,僅能由國家發改委決定的自備電廠審批基本停滯,因而自備電廠更具稀缺性。因此,在電荒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用電自給率高的高耗能基礎化工行業,如氯堿上市公司更易規避上游電力成本的上升,并享受由于市場供需缺口不斷擴大所帶來的產品漲價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