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全國自南向北陸續進入雨季。每逢夏秋雨季,總有一個令環保人士糾結的問題:源自于化工企業的固體廢物,其中包括黃磷生產過程中副產的爐渣、磷泥等物質,隨雨水注入江河湖泊后將導致水體富營養化。
多年來,我國大部區域水體富營養化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對社會經濟影響較大的水污染事件時有發生。不論是2007年江蘇太湖藍藻暴發,還是2008年湖北秭歸香溪河發生的藍藻水華,抑或是長期被藍藻困擾的云南滇池,都反映出我國東、中、西部地區水體都高含磷、富營養化的普遍性和嚴重性。更令人擔憂的是,在我國黃磷主產地的云貴川鄂等地,這些省份有著相同的地形特點,都處于海拔較高的山區或高原地區,居各地江河湖泊的上游地帶,這種居高臨下的地貌,使下游水體遭受黃磷生產污染的可能性加大。
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黃磷生產國家,目前黃磷總產能約占世界總產能的80%以上。據全國磷酸鹽協作組秘書長華小西介紹,近年來黃磷主產地經過開展節能減排和行業整肅,已經淘汰了40萬~50萬噸落后產能,但目前全國黃磷產能仍保持在190萬噸以上規模,生產企業也接近200家。從規模上看,單套電爐裝置產能普遍偏小,5000噸~8000噸居多,單套產能逾10000噸的主要集中在云南馬龍等少數骨干企業,總體占比不足10%。為此,華小西認為,這種產業分散,黃磷企業遍布的狀況極不利于當地水環境的保護,生產中副產品爐渣、磷泥若處置不當,其中的磷元素特別容易在雨季被雨水沖入水體,導致富營養化。
據四川綿陽啟明星集團磷化工有限公司生產副總經理王建介紹,每生產1噸黃磷需要消耗磷礦石10噸、焦炭2噸、硅石2噸,要副產爐渣10噸。爐渣含磷一般在3%~5%,爐況控制不好可能要超過10%;同時,黃磷在精制過程中也要產生一定數量的磷泥,其含磷量更高,一般在30%以上,甚至高達50%以上。
據了解,我國雖然黃磷年產能達190萬噸,但近幾年每年實際產量一般保持在90余萬噸水平。按這個產量計算,黃磷企業每年副產爐渣高達900萬噸,以及數十萬噸磷泥,這是個很大的數字。如果這些爐渣、磷泥管理不善,天長日久聚集起來,對水體的污染是巨大的。
據悉,目前爐渣的主要出路是生產水泥充當填料。但問題是,每個黃磷企業并不是將爐渣隨產隨清,而是堆存到一定量以后,才讓水泥企業成批運走。這個時間差無疑給爐渣污染環境提供了機會。另外,一些黃磷企業怕麻煩,就把高含磷的磷泥委托給小企業、個體戶處理,采用焚燒的辦法收取磷酸。這些單位和個體戶由于受技術限制,磷泥處理不徹底,并隨處傾倒焚燒不完全的磷泥,也對水體產生了威脅。
業內人士指出,進入雨季后,黃磷企業應精心組織生產,把減少排放視為當務之急。四川綿陽啟明星公司生產副總王建表示,黃磷企業要重點掌握各種爐料配比,關鍵工序輔于電腦控制,嚴格掌控電極升降位置,積極采用變頻技術穩定電爐供電,確保爐況平穩運行。精心操作有利于爐內磷礦轉化,保證磷資源吃干榨盡,這樣就可以有效降低爐渣含磷量,將其控制在1%以下水平。同時,要建立足夠大的爐渣池,將爐渣實行封閉管理,避免被雨水沖刷帶走。另外,還要堅決杜絕隨便處理磷泥的不負責任的行為。
據了解,為改善黃磷行業運行狀況,以及對黃磷生產過程排放等方面形成約束,近幾年來有關部門陸續推出《黃磷行業產業政策》、《黃磷能耗指標》、《黃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黃磷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等產業政策和行業準入標準,其中明確規定:爐渣綜合利用率新建裝置要≥95%,現有裝置要≥90%。專家建議,對黃磷生產過程中副產爐渣、磷泥的處置,應像磷石膏一樣,一方面不斷加大規范管理,另一方面不斷鼓勵企業探索綜合利用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