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德國之聲報道,中國投資者對開辟新市場、掌握德國專業技術充滿期待。中國投資者絡繹不絕來到德國,尋找可以收購的企業。最新的例子是聯想集團打算收購德國個人消費電子企業麥迪龍公司(Medion)。這是中國企業第一次瞄準德國著名企業。專家們認為這個趨勢會繼續,但是德國人不用緊張。
德國海德堡大學的漢學教授瓦格納(Rudolf Wagner)認為,中國想藉此在世界市場上布局。他說“主要的目的是要得到生產技能和工程經驗。如果買下一家企業就可以得到這些,另外還可以獲得新的出口市場,這就兩全其美了。”中國企業一直在國外尋找戰略資源。剛開始時首先是對原材料感興趣。現在最熱門的是中國還沒有的高檔消費品和高科技。
瓦格納教授估計還會有更多的中國公司投資或收購德國公司,特別是大型企業。但是德國人不用緊張。“我個人認為這是經濟關系全球化的一個過程。”他說,德國企業在中國不是也很活躍嗎?
瓦格納教授說,中國人的態度至少還是積極的,他們認為,“收購企業可以帶來技術、資金、市場、管理經驗,太棒了!”中國目前正缺乏管理人才和經驗,所以在企業被收購之后,德國的高級管理階層通常也會繼續被聘用。對這些人來說,這當然也是件好事,至少他們可以保住自己的職位。
柏林自由大學的經濟-漢學專家西蒙納·托馬斯(Simona Thomas)也認為:德國人沒有理由為此感到不安。“讓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不就是各國過去30年來的目標嗎?所有國際公司也都在中國投資生產,或者和中國企業合作。”現在中國收購德國企業不過是全球化的下一步。
波恩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麥耶爾(Maximiliam Mayer)也認為這種趨勢不可擋。“現在才剛開始,未來會更多。簡單的說,中國人的荷包太鼓了。”中國在負債累累的葡萄牙或是希臘,也收購了很多政府債券。
麥耶爾指出,大部分的中國企業在自己的國家賺到大筆的錢,現在都想要國際化。所以長期來看,他們對德國企業,德國品牌有興趣。“大部分的中國企業在美國或者是歐洲市場其實都不是很有名。如果現在可以使用一個著名的品牌,而且可以控制它,就可以增加他的知名度,為了這個目的,最好就是買下這些大型著名的公司。”
麥耶爾相信,中國投資者甚至可以保障德國人的工作機會。如果通過收購而增加了該產品在歐洲市場的占有率,那么這個公司就會需要更多在銷售和市場部門工作的德國員工。而生產部門反正老早就遷移到中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