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前夕,氮肥行業發展高層論壇暨2011年行業工作會在江蘇無錫落下帷幕。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理事長李壽生在會上指出,產能過剩、原材料價高量緊、企業集中度偏低等問題日益突出,困擾著氮肥行業的發展。氮肥行業“十二五”期間應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把先進煤氣化技術和煤基多聯產技術、高效合成氣脫硫精制和合成氣裝置技術的推廣應用,以及大力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和農化服務水平作為行業轉型升級的切入點和技術升級的重點。
李壽生指出:“不同煤質和后加工程序對煤氣化技術有不同的要求,選擇對了是主動,選擇錯了就造成被動。企業必須結合自身特點,在煤氣化、合成氣精制技術的選擇及管理上下功夫。”他提出,僅氣化爐選擇就有德士古爐、殼牌爐、多噴嘴爐、航天爐、清華爐等很多種,擁有先進合成氣精制技術的企業也有湖南安淳、南京國昌等多家。除了在技術、設備選擇上下功夫外,企業還要和技術服務單位加強合作,強化技術培訓,確保技術裝備的先進性、可靠性。
他補充說,先進技術是實現節能減排的保障。目前我國以無煙煤為原料的合成氨生產能力大約有3500萬噸,噸氨綜合能耗平均值約為1415千克標準煤;以非無煙煤為原料的噸氨能耗平均值為1800千克標準煤。“十二五”末,以無煙煤為原料的合成氨產能將降至3300萬噸左右,全國合成氨綜合能耗平均值下降至1350千克標準煤,意味著將節約214萬噸標準煤。而以非無煙煤為原料合成氨的比重將由現在的10%提高到25%,產量達到1500萬噸,能耗平均值將下降至1650千克標準煤,全年可節約225萬噸標準煤。兩項相加,一年節約439萬噸標準煤,如果每噸標準煤價格按1300元計,全年就可增加效益57億元。
李壽生強調:“農化服務是氮肥行業‘十二五’轉變發展方式的重點。在農化服務工作中,要把提高肥效和為農民兄弟提供幫助放在第一位。農民賺錢不容易,農化服務不能搞概念宣傳。化肥中的養分是多少,包裝上就應標多少,要扎實推進質量品牌戰略和質量標準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