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氟離子交換膜等關鍵核心材料實現突破的前提下,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自主研發的2kW全釩液流儲能電池截至上周已成功實現10000次充/放電循環,電池模塊的能量效率未見明顯衰減。這一進展將大大推進我國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普及應用。
大化所完成的這項成果是繼日本住友電工公司之后,世界上第二套突破萬次充放電循環耐久性實驗考核的全釩液流儲能電池系統。試驗結果表明,該電池具有優異的可靠性與耐久性,可望實現工程化和產業化開發。大化所儲能電池研究團隊經過近十年的積累與創新,在液流儲能電池系統的關鍵材料、結構設計、密封技術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其中,離子交換膜是液流儲能電池的關鍵核心材料。
據了解,國外商業化的離子交換膜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耐久性,但離子選擇性差,價格昂貴,無法滿足產業化的要求。大化所從實用化、產業化的要求出發,已研究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非氟離子交換膜材料,目前正在進行性能優化和耐久性考察。截至目前,電池全套技術已申報國家發明專利48項,其中國際專利2項,已授權13項,形成了較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研究開發能力和技術水平在國內外均處于領先地位。目前該電池耐久性快速評價試驗系統仍在繼續運行。
迄今為止,全釩液流儲能電池是國際上唯一成功通過了3年以上風能發電實際并網應用示范的兆瓦以上級電化學儲能系統,被證實是最適合風能發電平滑輸出的儲能技術。高效率、低成本、安全可靠的大規模液流儲能電池技術的發展對進一步推進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普及應用及智能電網的建設將發揮重要作用。目前我國液流儲能電池產業鏈還沒有完全形成,液流儲能電池的成本還比較高。大連化物所與大連融科儲能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緊密合作,開展液流儲能電池電解質溶液、離子交換膜等核心材料的產業化技術平臺的開發,目前已形成年300兆瓦時釩電解質溶液和5萬平方米碳塑雙極板的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