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稀土的指令性生產計劃的完成,冶煉企業的原礦采購行動幾乎陷入停滯狀態。私營礦主無法提供發票、擔心國家相關部門前往企業檢查,則成為原礦采購停滯背后的推手。
“原礦價格太高,礦主普遍沒有發票,加上擔心政府今年可能會下來檢查,我們現在已經停止采購原礦了,生產中重稀土的企業普遍如此。”江西贛州一家大型稀土冶煉公司高層昨天透露。
指令性計劃早已完成
“無論是礦業公司還是冶煉公司,目前國家給南方中重稀土的指令性生產計劃已經完成。不過有的公司還沒有完成指標量,有的則超標了,80%以上的公司都完成了自身指標,但還在繼續生產。”上述稀土冶煉公司高層透露。
今年3月,國土資源部發布的《關于下達2011年鎢礦銻礦和稀土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的通知》,確定今年全國稀土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為9.38萬噸,其中輕稀土8.04萬噸、中重稀土1.34萬噸。
工信部隨后公布的《2011年稀土、鎢、錫、銻、鉬指令性生產計劃》提出,今年全國稀土冶煉分離產品為9.04萬噸,其中中重稀土分離產品為1.3萬噸。
由于擔心國家相關部門前往檢查,所以目前許多南方中重稀土冶煉企業主要在消耗庫存中的原礦。
贛州另一家同等規模的稀土公司一位技術人員昨天告訴本報:“現在無論是貿易商,還是冶煉廠,手中的原料都并不多。”百川資訊分析師魯明告訴本報:“據我從幾家貿易商那里了解,他們手中的貨也都比較少。”
據上述稀土冶煉公司高層介紹,冶煉公司暫時不愿采購原料,主要出于兩個原因。首先是目前稀土礦價格太高。百川資訊的數據顯示,中釔富銪礦的價格已從今年1月初的12.5萬元/噸,漲至44.5萬元/噸(截至6月22日),上漲近4倍。
另一方面,原礦停止采購還有幕后推手:許多私營的稀土礦老板目前已經提供不了發票,這導致冶煉企業采購的原礦無法計入成本;而國有稀土礦業公司由于國家給其下達的產量指標許多都已完成,如果繼續生產有可能面臨處罰的風險。
上述稀土冶煉公司高層說:“如果超額生產,很容易被查出來。”
南方多家稀土公司人士反映,雖然此前國土資源部每年都會針對稀土下達指令性生產計劃,但是沒有人到企業檢查,“所以企業也不管這個政策,只要市場有需求,能生產多少就生產多少,但是今年市場擔心政府可能下來檢查。”
政策并無執行
不過目前仍然有“膽大”的企業繼續超額生產稀土氧化物。而企業敢這么做的原因是,國家的相關政策并沒有執行。
“現在從廣東那邊買原礦,還能弄到一些發票。”上述稀土冶煉公司高層稱,“也有一些公司賭政策執行不下去,如果沒人來檢查,高價買來的礦就可以繼續生產。”
據他介紹,盡管目前稀土礦價格非常高,但是冶煉分離的企業依然有利潤。百川資訊的數據顯示,以氧化鋱為例,其價格已從今年1月初的2750元/公斤,漲至2.5萬元/公斤(截至6月22日),上漲近10倍。
在他看來,雖然中央目前在政策層面頻繁對稀土產業進行調控,但是在出臺了大量的政策文件后,并沒有人去執行,“反正我是沒有看到具體的措施。”
6月13日,工信部官員稱,稀有金屬部際協調機制成員單位,已研究確定了稀土礦山開采、冶煉分離、環境保護等專項整治活動,非法開采和超控制指標開采、違法生產和超計劃、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稀土非法出口和走私等行為均屬專項整治的內容。
工信部還要求,地方要加強落實監督檢查,并對工作不力的相關部門和人員,嚴肅追究責任。
然而,來自企業的情況反映,政策如同“空文”,在各地超額完成了稀土生產指標后,并沒有專項人士前往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