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氟碳醇及其深加工產品開發”,日前在遼寧錦州市通過了國家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該成果全面打破了國外在氟碳醇領域的壟斷,為實現氟碳醇自主生產及其下游產品深加工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將有效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提升我國氟資源的經濟附加值。
7月4日從項目完成單位——遼寧惠發天合精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該項目采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不抽出五氟碘乙烷的低溫低壓調聚法生產氟碳醇,為目前世界先進的生產工藝。該公司依托遼寧擁有3000噸聚四氟乙烯年產能的資源優勢,針對氟碳醇研發及工業放大的難題,突破了低溫低壓調聚法氟碳醇制備、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單體制備、共聚單體選擇及含氟處理劑制備三項重大關鍵技術,實現了該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
該項目歷經7年研發,如今惠發天合公司建成投產的氟碳醇產能已達到1000噸/年規模,氟碳醇總收率達到77%。2010年,該公司生產氟碳醇723噸,產品經檢驗達到設計目標,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今年,該公司新上了年產1萬噸高檔織物整理劑及全氟水基涂料用添加劑項目,預計年底可試車投產。該項目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8億元,利稅2.9億元。到2013年,他們還將建成氟碳醇及含氟表面活性劑等若干含氟精細化學品工業化生產裝置,形成年產1400噸氟碳醇及17322噸系列產品的能力,屆時將改變我國多年來在這一高端含氟產品領域被國外“卡脖子”的局面。
據了解,氟碳醇是制造全氟烷基表面活性劑和樹脂的重要中間體,廣泛應用于紡織、軍工、電子、航天、防腐、化工等多個領域。目前,氟碳醇生產主要有電解氟化法、齊聚法和調聚反應法三種工藝,前兩種方法存在副產物多、收率低、污染難解決、表面活性差等不足。調聚反應法副產物少、收率高,一直被3M、杜邦、大金等少數跨國公司壟斷,國內需求幾乎全部依賴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