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廣州市城管委組織各方力量開足馬力,一舉打撈558噸水浮蓮。廣州市城管委現場負責人表示,這些打撈上岸的水浮蓮將被采取填埋的方式統一處理。對此記者大為不解。據了解,廣州市5年前就已經擁有了將水浮蓮經過技術處理,轉化為生物質肥料的成熟技術,但為什么如今這一技術卻被“置之不理”,如此大量水浮蓮被一埋了之?
據了解,水浮蓮的大量滋生蔓延,已成為破壞全球生態環境的一大災害,被列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僅珠海地區每年的水浮蓮生長量就在300萬噸以上。每年各級政府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打撈水浮蓮,以解決水浮蓮引起的河道堵塞以及對水體生態環境危害等問題。
近年來,水浮蓮水體污染問題已經引起業界關注,一些研究機構和企業開始探索水浮蓮資源再利用。如,無錫新利環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早在幾年前一舉攻克了城市污泥、水浮蓮資源化利用兩大難題,該技術應用于國家重點環境保護實用技術示范工程。
據無錫新利環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山介紹,傳統的污泥有機肥肥力有限,需要摻雜花生殼等秸稈類物質調節碳氮比例,以增加肥料的養分。而用水浮蓮代替秸稈類物質,效果會更佳。因為水浮蓮吸收了水中大量的氮和磷,可直接提高肥力,還能提高混合物的蓬松度利于發酵。無錫市產品質檢所提供的檢驗報告顯示,該公司生產的水浮蓮有機肥中包括總養分、重金屬在內的10項指標均為合格。該公司年產銷4萬噸有機肥,可消耗7萬多噸污泥及28萬噸水浮蓮。
廣東省珠海市綠色世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最近利用水浮蓮成功生產出活性有機肥,實現水浮蓮變廢為寶。該產品經珠海市斗門區優地農場施用,作物增產幅度達30%~120%。該項目已申請國家專利。目前,其生產能力可消耗掉珠海地區約一半的水浮蓮。
其實,廣州市園林系統中也已擁有水浮蓮綜合利用的處理方法。隸屬于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的廣州市園科綠化有限公司園林基質廠早在2006年12月就申請了“水浮蓮生產高效營養基質的方法”的專利。2008年起,該公司開始廣州流域水浮蓮的處理工作。該公司有關負責人透露:“水浮蓮處理旺季在每年的4月至9月,每天處理的數量在50~100噸,如果空間足夠,完全可以處理更多。送至我們公司的水浮蓮經過分揀后,經過堆漚、發酵、調配等程序,一般在一個月后,可以成為營養土等生物質肥料。”
由此看來,水浮蓮綜合利用,生產有機肥技術條件已經成熟。然而,記者了解到的情況并不樂觀。目前,在廣州處理水浮蓮的主要方式仍然是挖坑深埋。
據了解,除去分揀成本,每噸水浮蓮的處理成本在70元左右,而環衛部門對每噸水浮蓮的補貼只有20元。每6噸水浮蓮才可以制成1噸營養土,售價約為160元。換句話說,每生產1噸水浮蓮營養土,就虧損約140元。有專家表示,虧損部分是需要補貼的,但目前處理水浮蓮項目并未享受財政補貼。因此,企業必須開發其他產品才能彌補這部分虧損。也就是說,在水浮蓮處理項目上國家如果沒有補貼政策的話,目前很難發展下去。
眼下,面對珠江順流而下的水浮蓮,廣州園林基質廠廠內并未有任何水浮蓮處理的跡象。在談到水浮蓮處理問題時,該廠相關負責人回答:“技術很成熟,處理量也不是問題。”看來,水浮蓮能否盡早實現綜合利用,目前關鍵還在于政策的引導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