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出口不暢和對內產能過剩導致我國農藥三大主流品種的生產企業均徘徊在虧損邊緣。《“十二五”農藥工業發展專項規劃》的出臺無疑將加快我國農藥企業的兼并重組。業內人士認為,安全認證的繁瑣程序和高額費用是中國農藥出口的主要掣肘,建成大的農業生產企業集團有助于突破這個瓶頸、促進出口,并通過加強技術和服務創新增強國有品牌的國際競爭力。同時,政府部門應加強對農藥行業準入的監管。
農藥行業即將迎來一場大洗牌。
為促進農藥行業產業升級,中國農藥工業協會日前正式出臺《“十二五”農藥工業發展專項規劃》。“規劃”提出,未來5年,農藥原藥生產將進一步集中,到2015年農藥企業數量減少30%,銷售額在50億元以上的農藥生產企業5家以上,銷售額在20億元以上的農藥生產企業20家以上。前20家農藥生產企業的原藥產量將占總產量的50%以上。
此外,到2015年,力爭進入化工集中區的農藥原藥企業達到全國農藥原藥企業總數的50%以上。通過兼并、重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組建大型農藥企業集團,推動形成具有特色的大規模、多品種的農藥生產企業集團,培育2個~3個銷售額超過100億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規劃”出臺之際,本報記者對當前中國農藥企業的生存狀況進行了調查。記者發現,對外出口不暢和對內產能過剩導致我國農藥3大主流品種的生產企業均徘徊在虧損邊緣。業內人士呼吁,除了鼓勵企業兼并重組以外,企業應通過加強技術和服務創新以增強國有品牌的國際競爭力。同時,政府部門應加強對農藥行業準入的監管。可喜的是,這些吁求在“規劃”中均得到了體現。
保訂單,保不住利潤
“命懸一線”,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曹承宇用這4個字來形容我國農藥行業的現狀。據他介紹,我國農藥的3大主流品種——阿維菌素、吡蟲啉及草甘膦原藥生產企業目前均處在虧損邊緣。
來自該協會的調研數據顯示,在目前100多家取得登記的草甘膦企業中,只有七八家還在生產,其余企業均已停產或拆除裝置。“目前,幾乎所有企業的利潤都處于歷史最低谷。”浙江新安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出口價格跌得離譜,國家又取消了出口退稅,現在的價格比2008年的時候還低了近60%,利潤越來越少了。”
東方艾格行業分析師徐洪志告訴記者,去年以來,受國內草甘膦出口退稅政策取消、人民幣升值以及國外對華反傾銷、美國孟山都公司大幅下調產品價格等不利因素影響,我國草甘膦生產企業身陷窘境,困難重重。
“雖然今年產品價格略有回升,但因原材料價格大幅上升、環保成本提高等原因,企業的利潤水平仍然很低。”徐洪志說。
“現在,我國農藥出口企業的利潤只剩下幾個百分點。”徐洪志進一步分析指出,出口受阻就像壓在我國農藥企業身上的一座大山。農藥生產所用原材料是石油,有悖常理的是,在油價飆升的當下,農藥價格卻只降不漲。“因為這個行業競爭太激烈了,終端客戶是農民,他們對農藥的價格很敏感,企業為了保住賴以生存的出口訂單,只得徘徊在虧損的邊緣。”徐洪志解釋說。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還指出,由于技術和貿易保護等方面的原因,中國農藥出口到發達國家需要繁瑣的認證程序,尤其在實施綠色貿易壁壘的經合組織國家,進行農藥安全認證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與時間,這成為中國企業出口的桎梏。
刺痛農藥行業的匕首
產能過剩是刺痛我國農藥行業的第二把匕首。據徐洪志介紹,國家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導致農產品用藥出現新的變化。近些年,農民對進口的高效、低毒、無公害新品種農藥的需求量與日俱增。
吡蟲啉和阿維菌素是我國兩大殺蟲劑品種。徐洪志介紹說,由于產品同質化、產能過剩及以康寬為代表的國外專利產品大肆沖擊國內市場等原因,高效、低毒殺蟲劑吡蟲啉和生物農藥阿維菌素企業也步履維艱,今年以來情況更為嚴重。
據了解,我國三證齊全的吡蟲啉原藥廠家有30余家,從2011年4、5月份至今,由于環保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一路上揚等原因,開工生產的企業已降至四五家。這些企業利潤率最低時甚至還不到2%,已有多家企業停產或搬遷,有的考慮進行轉產。
曹承宇告訴記者,除了出口受阻、國外高端主流產品大肆侵占國內市場這兩大主要原因外,我國農藥行業的準入門檻低、行業重復建設情況嚴重也是導致農藥生產企業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以草甘膦為例,最近幾年,我國草甘膦生產企業的產能擴張迅速,而國內對草甘膦的需求量相對較少,現在我國草甘膦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草甘膦的年需求量為5萬噸左右,但是現在我國草甘膦總產能高達每年85萬噸左右。
就這3大類農藥企業的未來發展問題,徐洪志表示,國內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在市場上沒有話語權。因此,今后應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工藝,力爭在國際市場上擁有話語權。同時,他建議農藥生產企業銷售農藥的同時捆綁技術和服務,將實用技術和指導服務送到農民手中,以增加競爭力。
此外,曹承宇還呼吁,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大對不符合環保條件的小企業的監管力度,凈化農藥行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