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則“地溝油”變飛機燃油的消息引起了國人的關注,也刺激了國內生物能源生產企業的神經。荷蘭航空一架搭載171名乘客的飛機6月29日從阿姆斯特丹飛往巴黎,為飛機提供動力的一半是傳統化石燃油,另一半是源于廢棄餐廚植物油的生物柴油。荷蘭航空由此成為全球首家使用“地溝油”進行商業飛行的航空公司。
與此同時,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下發了《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對利用廢棄的動植物油生產純生物柴油免征消費稅的通知》,明確了廢棄動植物油生產純生物柴油免征消費稅的適用范圍。一面是市場外延,一面是優惠政策的助推,市場一些人士認為生物能源企業將迎來發展機遇。
然而,記者在采訪從事“地溝油”制生物柴油的源華能源科技(福建)有限公司總經理翁震時,卻聽到了他大吐苦水:由于“地溝油”等原材料不足,每年公司要從全國各地采購包括“地溝油”在內的原料,然后進行分類測試、化驗、生產加工,直至制成生物柴油。
根據公開的推算數據,中國每年的“地溝油”原料約有300萬噸,而通過處置變成正規產品的總量不超過120萬噸。翁震說,“地溝油”、“潲水油”等主要有兩條利益鏈條,一條是重新流入食品行業;另一條是制成生物柴油。由于成本高、利潤低,生物柴油這條“光明大道”明顯不敵回流餐桌這樣的“歪門斜道”。
源華能源科技(福建)有限公司是一家在行業內較有名氣的生物柴油企業,成立于2004年,年生產能力為5萬~6萬噸。由于“地溝油”等原材料不足,每年公司都要費盡周折到全國各地去調運,付出大量人力財力。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財政部出臺的政策帶來了利好,翁震還是樂不起來。
“整個福建估計每年有20萬噸左右的廢棄食用油,全省的生物柴油產出總量雖不到50萬噸,但原料仍不夠用,很多公司還要從外地調運廢棄油來加工,這無疑增加了很多生產成本。” 翁震表示。
國內許多同類企業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由于非法生產商與正規生物柴油企業爭奪油源,一些大型餐飲企業、機關和學校食堂,出售廢油成為餐廳業主、廚師長或相關人員的一項額外收益,這早已是業內的潛規則。翁震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非法生產商收購“地溝油”的價格是每噸6000~7000元,而他們的收購價是5500元。非法生產商提取出來的油流回餐館可以賣到每噸9000~10000元,他們只能賣出每噸7000多元,與成本相差無幾。因此一些企業認為,就是不征消費稅也難以提升生物柴油的吸引力。要想改變這一現狀,關鍵還需要政府的支持。
翁震表示,遏制“地溝油”回流到餐飲行業,要從源頭上抓,這是最有效的方法。“地溝油”的原料主要來自餐飲終端的廢油,要推動各地方政府建立餐飲廢油的指定回收制度。就要有專門的回收公司定時去回收,要確保全部回收,否則處罰回收公司;另外,回收公司利用廢油去做生物柴油,政府要給予一定補貼,以增強生產生物柴油的吸引力。
國外在餐廚垃圾處理方面已經有了成熟經驗可借鑒。在一些國家,生物柴油所需的原材料由政府指定公司回收,餐館開業時必須明確其“地溝油”銷售的對象,簽署協議之后才能拿到營業執照。餐館如果沒有賣給有資質的收購企業,或者有資質的收購企業如果沒有賣給合法的加工企業,均屬違法。
國內雖然有不少政策已在鼓勵生物柴油的生產加工及銷售,但其他重要配套措施及政策的落實,恐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翁震表示:“免稅政策對于公司實際銷售收入和盈利的促進似乎還不明顯。我們最希望的,還是國家能盡快建立廢油回收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