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在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責任公司成立10周年之際,該公司總工程師于占春表示,通過多年的生產實踐,我國燃料乙醇的生產技術與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國水平,可以更快的步伐向更多的省區推廣普及。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燃料乙醇的推廣使用明顯落后于形勢發展,在推廣過程中也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2001年6月,在第105次國務院總理辦公會上,國內首家大型燃料乙醇生產基地被批準設立,從此揭開我國生物能源建設的序幕。這家企業就是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責任公司,創立于當年9月19日,燃料乙醇設計產能為60萬噸/年。隨后,國家分別在黑龍江、安徽、河南、廣西等省區建立了一批生產基地。目前,國內較大規模的定點生產燃料乙醇的企業包括: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華潤酒精有限公司、河南天冠企業集團、安徽豐原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廣西中糧生物質能源有限公司等,產能近150萬噸/年,加上國內其他同類企業,預計總產能超過200萬噸/年。
上述國內定點燃料乙醇企業除了保證所在省區的封閉使用之外,一些企業還要供應周邊省份部分地市的燃料乙醇試點示范所需。如安徽豐原生化公司還要承擔山東7地市、江蘇5地市、河北2地市的供應。
盡管如此,我國燃料乙醇推廣使用與國際水平相比還遠遠不夠。目前,在美洲地區燃料乙醇普及度較高,其中美國和巴西生產消費總量在全球占比超過90%,中國所占比例僅為1%左右。截至目前,我國僅有10個省區在施行試點示范,年消耗乙醇汽油1700萬噸,占中國汽油消耗總量約20%。業內普遍認為,在我國能源狀況與環境壓力日益緊迫的背景下,燃料乙醇的推廣使用速度明顯落后于形勢發展,在一些試點示范地區的封閉使用并不順利。
燃料乙醇推行緩慢的原因之一是由于“與民爭糧”的擔憂。專家認為,只要規劃得當,就不會出現“與民爭糧”的局面。于占春介紹,3噸玉米可以轉化為1噸燃料乙醇、1噸飼料(高蛋白完全保留)、67千克玉米食用油,同時副產1噸二氧化碳可以用作油田驅油。他認為,吉林省糧食80%為玉米,每年消化不掉就會成為陳化糧,經濟價值頓失。有時碰到大豐收年,如果沒有消化途徑,就被一些商人以0.6元/千克的價格收購出口,造成農戶豐產不增收,使海外受益。“自從本公司投產后,每年要在吉林收購玉米200萬噸,收購均價保持2元/千克以上,農民得到了真正的實惠。這實際增加了對農業的貢獻度。”但于占春同時表示,各地的燃料乙醇企業要因地制宜,主要利用木薯、甘蔗、秸稈等非糧材料,如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已在江蘇鹽城沿海灘涂鹽堿地建立了3000噸甜玉米基地。
燃料乙醇推廣受阻的另一個原因是市場亂象嚴重,政府督導和保駕護航作用不足。例如今年3月21日,全國最大的木薯燃料乙醇企業廣西中糧生物質能源有限公司,因諸多原因被迫全面停產。此前該公司已累計生產木薯燃料乙醇48萬多噸,相當于替代近45萬噸的石化汽油資源。該公司停產引起國家發改委高度重視,并于次日派出聯合協調小組赴廣西調研。調查組認為:一是該區推廣過渡期過長,導致乙醇汽油市場覆蓋率下降;二是劣質油品、普通汽油與乙醇汽油混用導致部分車輛油耗增加、動力下降,造成對乙醇汽油的誤解;三是燃料乙醇企業本身面臨困難。
為此,中石化銷售事業部業務處副處長楊潯英認為,市場不能完全實現車用乙醇汽油封閉銷售與使用,主要是加油站成分復雜,有相當數量的社會加油站仍然在銷售普通汽油,而且價格較低。這說明有關部門執行有關規定不徹底,行業整肅力度不夠。
如今,業界已形成共識:為了改善能源結構,應盡量減少使用化石能源,多使用可再生能源。我國提出在“十二五”期間要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1.4%,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8%~10%。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科技司司長李冶表示,生物燃料代表著世界能源發展的一個趨勢,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在產業界都是得到充分肯定的。我國發展非糧生物燃料的法律定位和戰略意義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