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血液分離機正在提取劉德忠的造血干細胞。 秦泰 攝 |
劉德忠,吉林銷售公司榆樹油庫的一名接卸工。2月13日這天,一個在他眼里“根本就不算啥”的舉動,卻引得當地多家省、市媒體蜂擁前來采訪和報道。
義務獻血促成愛心行動
當過4年兵的劉德忠,復員后被分配到吉林銷售公司。在部隊時,劉德忠就形成了一個習慣,堅持每年無償獻一次血,幫助那些需要救治的病人。
在一次無償獻血后,血站的工作人員問劉德忠想不想加入中國紅十字會骨髓庫。雖然對捐獻骨髓的事情不是很了解,但得知陌生人之間匹配的概率只有十萬分之一,一旦配型成功就有75%的概率挽救一個白血病患者的生命時,劉德忠毫不猶豫地在骨髓自愿無償捐獻書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2010年4月,劉德忠接到中國紅十字會吉林骨髓庫工作人員的電話,告訴他有患者跟他配型成功,問他是否愿意捐獻,劉德忠不假思索便答應下來。
愛心捐獻經歷小插曲
經過一系列的身體檢查和抽血化驗,劉德忠的各項指標完全正常,符合捐獻標準。正當他已經為手術做好準備時,事情卻起了變化。原來患者是一名上海的兒童,孩子的母親此時懷孕了,家人決定用新生兒的臍帶血來救助孩子。因為兄弟姐妹間的配型成功率要遠大于陌生人。
事情就這樣放下了,劉德忠恢復了每天的正常生活。直到2011年10月,患病兒童配型失敗的消息傳來,中國紅十字會吉林骨髓庫工作人員再次找到劉德忠,問他“還愿意捐獻嗎”。劉德忠斬釘截鐵地回答:“不管什么時候,隨叫隨到!”
2012年2月8日,劉德忠住進了吉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科病房,每天打兩針動員劑,為捐獻做準備。
5個小時順利完成捐獻
2月13日9時,骨髓捐獻開始。劉德忠躺在病床上,身上插著幾根導血管,血液分離機在緊張地工作,不停地提取劉德忠的造血干細胞。
大夫笑著問他怕不怕有什么風險,劉德忠回答道:“啥事沒有風險啊,如果每個人都這么考慮,那就不會有那么多的好人好事了。我就想要是真能救活孩子的生命,怎么都值了。”
劉德忠的愛人叫李紅霞,兩人有一個14歲的女兒。由于怕父母擔心,劉德忠并沒有把捐獻的事情告訴年邁的雙親。“知道這事后,我一開始也挺擔心的,他就一個勁兒跟我說‘沒事、沒事’。他就是這樣的人,愿意幫助別人,人緣好,脾氣也倔。”說到這些,李紅霞的眼圈不禁有點濕潤。
13時,捐獻過程順利結束,提取好的造血干細胞被小心翼翼地裝在特殊裝置中,由中國紅十字會吉林骨髓庫工作人員攜帶,乘16時的飛機直飛上海,趕在24小時的最佳有效醫療時間內輸入到患病兒童的身體里。
劉德忠成為吉林骨髓庫成立以來的第三十五位成功捐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