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由于一名工人操作不慎,引發上海哈勃化學技術有限公司發生爆炸,事故造成一人當場身亡。圖為事故現場。 (CFP 供圖)
安全事故年年出,安全生產年年抓。上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監管三司再次將化工行業的10多個專業協會負責人召集起來,深入交流各自行業的安全生產問題。監管三司司長王浩水在會上指出,裝備、管理經驗和人員素質水平較低是制約化工行業安全生產的三大難題,也是導致行業安全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而從座談會上各行業協會反映的情況來看,這三要素正是這些行業安全生產的軟肋。
安全設施不過硬
氮肥生產是高溫、高壓、易燃、易爆的過程。據中國氮肥工業協會技術部主任曹占高介紹,2011年氮肥行業的安全生產狀態總體形勢較好,根據國家安監總局事故查詢系統顯示,2011年全國氮肥行業僅發生一起安全生產事故。但安全裝置不符合要求已經成為行業目前最大的安全隱患。
曹占高認為,當前氮肥裝置存在多個安全隱患。首先,部分企業的裝置水平不高,尤其是一些老企業自動化改造進度緩慢,其安全設置標準也較低。其次,有的企業可燃、有毒氣體泄漏檢測報警器安裝數量不足,或者安裝位置不符合要求;部分企業生產裝置的檢測報警信號只是就地報警,而未能發送至操作人員常駐的控制室、現場操作室。再次,部分企業在采取正壓通風措施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其正壓通風吸風口的位置處在火災爆炸危險區域內,尤其是壓縮機滑環室的正壓通風,不能保證吸入的是新鮮空氣。
“除此之外,安全防護間距不足也是行業面臨的一大難題。”曹占高介紹說,這有兩種情況:一是氮肥企業周邊安全防護距離不足。很多企業在建廠時,確實充分考慮了防護距離問題。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目前老氮肥企業逐漸被其他企業、單位、民用建筑、住宅小區等所包圍,致使防護距離不符合要求,防火間距難以保證。二是很多小型氮肥企業生產廠房之間的防火間距不足。小型氮肥企業多建于上世紀初期,建設規模較小,在原有裝置基礎上,經多次改造后發展到今天的5萬噸/年、8萬噸/年甚至10萬噸/年以上。由于歷史原因,導致目前這類老企業普遍存在生產廠房之間防火間距不足、處于火災爆炸危險區域內的電氣設備不防爆等問題。
涂料行業的情況也類似。中國涂料工業協會產業發展部副部長劉杰表示,目前有很多中小型涂料企業沒有實現自動化,有的企業生產工藝仍然比較落后,車間內未配備可燃性氣體濃度報警器、火災走動報警器及二氧化碳自動滅火設施等。而且某些涂料企業由于場地較小,產量已超出了原來的設計規模,出現生產場地原材料和成品混雜在一起的情況,其中有些物料具有毒性、刺激性或易燃易爆性,且通風不暢。例如有的企業配電室就在溶劑生產車間旁邊,危險性很大。
由于工藝設計缺陷,導致安全事故發生的情況也不少。據悉,電石生產過程中伴隨著高電壓、大電流,因而灼燙、爆炸、窒息與中毒、機械傷害、物體打擊、高處墜落、淹溺等都屬于多發事故。“如果設備設施整體安全性不足或存在誤操作現象,就很容易造成各類重大事故的發生。近幾年來在電石生產行業發生的多起電石爐事故,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以及惡劣的社會影響。”中國石化聯合會副秘書長兼中國電石工業協會秘書長孫偉善說,“為此,我們要求企業在生產車間增加攝像頭,減少路面巡檢人員,安控人員可以在操作室進行全方位監控,降低危險性。有的企業已經進行了整改,但一些企業因為成本問題還沒整改。”
存在安全設施設計問題的還有氯堿行業。據了解,氯堿企業主要存在著火災、爆炸、中毒、化學灼傷、機械傷害、高處墜落等危險有害因素,生產過程具有高度危險性。因此,氯堿行業與礦山、建筑施工、煙花爆竹和民用爆破器材一起被列為我國當前5個高度危險行業。
“由于目前沒有適合氯堿化工的安全設計規范,設計院在工藝設計過程中考慮安全設施時,吸取國內外先進安全裝置力度不夠,完全按照以前通過安全評價的設計范本進行,有些安全設施的設計明顯存在一些問題。”中國氯堿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劉東升說。
管理經驗不豐富
除了以上的硬件問題,安全管理等方面經驗的不足,也是化工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
工業氣體行業就是其中之一。該行業的產品范圍較廣,鋼鐵、石油、化工、機械、電子、輕工等行業使用的大量危險化學品氣體,如氧氣、氫氣、液氯、液氨、溶解乙炔等,很多都采用氣體壓力設備進行輸送。而在社會生活中,醫用氧氣、民用液化石油氣、壓縮天然氣等也是采用氣體壓力設備輸送。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各類氣瓶充裝單位近16000家,各類氣瓶檢驗站1500余家,瓶裝燃氣汽車加氣站近1000家。而涉及危化品氣體生產、經營、儲存、運輸的相關企業和經營單位更是數以萬計。
而據中國工業氣體工業協會秘書長洑春干介紹,近年來,我國危險化學品氣瓶事故居高不下,每年氣瓶安全事故在八大類特種設備中居第三位。洑春干分析說,事故原因主要出在安全管理上:一些企業氣瓶不進行定期檢驗,超過檢驗期繼續進行充裝;氧氣充裝未使用防錯裝接頭;充裝現場狹小、雜亂,氣瓶隨意改裝現象仍普遍存在;部分企業的安全人員配備存在一定問題;質量管理文件存在不少缺陷,在部分省份還存在鑒定評審機構要求氣體公司將氣瓶充裝站與氣瓶檢驗站合并的問題。
近年來,化工行業擴張速度加快,新企業新項目由于安全管理經驗不足帶來的隱患,更是讓部分行業協會感到棘手。
“PVC生產危險性大,情況復雜,條件多變,一些新技術、新裝置的應用使行業安全管理面臨裝置新型化、缺乏運行經驗的新情況。此外,新擴建成的PVC和燒堿項目上馬,企業紛紛建成了配套電石廠、熱電廠,氯堿生產裝置和危化品儲存設施呈現大型化發展趨勢,單套裝置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安全風險較大,安全管理和應急救援難度加大。”劉東升如是說。
據了解,2011年6月,江蘇安邦電化有限公司因設備故障發生氯氣液化器跑氯事故。雖然事故直接原因是設備缺陷導致循環水系統故障,但造成事故的原因還有:處置失當,致使氯氣大量泄漏;管理存在缺陷,導致未能及時發現氯氣漏入循環水系統這一異常情況;企業應急管理存在缺陷,對異常情況下的處置程序不夠明確。
中國氟硅有機材料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梅勝放也表示,近兩年新進入氟化工行業的企業較多,特別是氟化氫生產企業和四氟乙烯生產企業,由于工藝管理不嚴、安全生產知識不足,發生氟化氫外泄、四氟乙烯爆炸及殘液泄漏中毒事故的幾率增大。
孫偉善反映的電石行業情況,更是讓在場的人心里一驚:“目前電石行業擴張太快,安全管理明顯跟不上。業內有的企業在建設8萬千伏安的電石爐,甚至還有10萬千伏安的。以前從來沒有這么大的爐子,最大的也不到5萬千伏安。如果這些爐子出現塌料事故,那可了不得,安全隱患不能忽視。”
員工培訓不到位
不管是安全設施,還是安全管理方式,都離不開人的操作和執行。座談會上幾乎所有行業協會的代表都認為,目前各行業存在的最核心的安全隱患是培訓不到位導致員工安全知識缺乏,不能正確處理各種突發狀況。
“企業的安全宣教培訓工作力度不夠,許多企業都搞安全培訓,錢是花了,但大多流于形式,根本沒嚴格按有關法規對學時、內容、考試的要求來執行,因此,這種培訓實效性很差。而且培訓覆蓋面窄,安全管理人員培訓多,生產人員培訓少。生產部門只顧片面追求進度和效益,而常常忽視安全,與安管部門不能形成統一認識。安全培訓機構魚龍混雜,資質不一,培訓效果不能保證。”劉東升列出了氯堿行業一系列的安全培訓亂象。
梅勝放指出,目前氟化工行業缺少安全生產的通報及交流,同類型事故重復發生較多。員工及管理人員對氟化工生產的特性不清楚,對處理事故的措施以及一旦發生事故后的救護知識不清楚,往往延誤了最佳救護時間。例如,江蘇某企業在2010年由于員工不了解氟化工安全知識,夜班違規偷排生產殘液,造成相鄰企業員工中毒;2010年一家氟化工企業發生四氟乙烯管道爆炸,該企業在處理六氟丙烯殘液過程中由于操作不當,造成員工吸入劇毒氣體,又因對安全知識掌握不夠,搶救不及時,導致死亡。“雖然氟化工生產企業都設有安全管理部門,但由于安全管理人員素質不一,缺少足夠的交流、培訓,使生產存在很多安全隱患。”梅勝放說。
孫偉善也用實際案例證實了一些電石企業員工安全知識的缺乏。據介紹,2011年5月30日,牡丹江日達化工廠電石車間發生爆炸,造成5人死亡1人重傷的重大安全事故。造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操作人員沒有按操作規程,在正常開爐的情況下開啟和堵塞觀察孔,導致電石反應熱大量噴出,發生事故。
一些行業協會也分析了企業員工安全知識缺乏的原因。“近幾年煤化工項目發展較快,我們行業人員的培養速度跟不上發展速度,造成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以及操作工、維修工,特別是儀表工經驗不足,增加了不安全因素。東部地區采用加壓煤氣化工藝的煤化工企業的一個普通工程技術人員,就可能被西部地區聘為總工程師。”曹占高表示,“而且在職工的培訓方面,很多氮肥企業有安全證書培訓,卻沒有職業技能培訓,在職業技能不明確的情況下,安全也無法保證。”
“某些涂料企業缺乏嚴格的安全培訓制度,對招聘的新員工進行簡單口頭教育后,即讓其上崗工作,未就危險化學品的性能與毒害、防范和處理突發事故等方面進行安全教育。而且我們業內的很多涂料企業都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地區,這兩個地區工人的流動性比較大,安全教育有難度。”劉杰說。
中國染料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康寶祥則認為,近幾年,隨著各行業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就業人數的不斷增加,員工的安全生產三級教育需要逐步加以強化。特別是一線操作工人的安全操作規程的教育、督促、檢查要制度化、經常化。
2月16日,在石油化工行業協會第二次安全生產工作座談會上,各專業協會就行業內的安全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本報記者 高重密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