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國兩會,“科技創新”4個字,總能扣動許多代表委員的心弦,引發他們的熱議。今年,“科技創新” 再次成為眾多代表委員提案議案中的關鍵詞。石化界的兩會代表委員也不例外,如何使科技創新為石化行業快速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是他們思索得最多的問題之一。
“十一五”期間,石化行業取得了豐富的科技碩果,行業在重大項目科技攻關、成果推廣應用、利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今年是“十二五”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科技將為行業發展帶來哪些蛻變?代表委員們給行業的科技創新之路帶來了哪些建議?對此,記者采訪了多位業內的專家。
結構調整 不能離開科技創新
當前,我國石化行業正遭遇國際列強的“圍追堵截”:大量中低端產品面臨巴西、印度等新興國家的挑戰,少數高端產品則面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堵截,如何進行結構調整以適應激烈的國際市場顯得格外緊迫。科技創新顯然成為來自石化界的兩會代表委員達成的共識。
“科技創新是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效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核心動力,也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全國政協委員、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鎖指出。
其實,在“十一五”期間,科技創新在引領化工產業調結構、轉方式方面的步伐就已經邁開。
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部統計資料顯示,“十一五”期間,石化行業共有28項關鍵技術的項目列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863計劃”,在前不久結束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評的近300項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石化及其相關領域的獎項所占比重近20%。其中超大規模MDI制造技術開發、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套生產技術與設備開發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但這遠遠不夠。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胡遷林告訴記者,隨著科技進步,精細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已成為世界石化產業發展的重點。對于我國而言,傳統石化行業比重較大,新興產業領域由于研究工作起步較晚,技術難度大,很多領域都存在空白,要推進行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就必須突破這些領域的技術瓶頸。
據記者了解,像新材料領域中的工程塑料,目前我國該領域的樹脂自給率只有三分之一,特種工程塑料所占比例更低;信息網絡領域中配套的電子化學品國內需求約50%要依靠進口滿足;有機硅行業更是不得不“看別人臉色”,跨國公司道康寧僅有機硅下游產品就可以生產出多達萬余種,而國內企業總計還超不過4000種。
胡遷林指出,部分高端產品嚴重依賴國外進口的嚴峻現實與我國快速發展的經濟和巨大的市場潛力極不相稱。化工行業將按照國務院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從行業特點和產業基礎出發,集中精力開發一批支撐石化行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如特種工程塑料、膜材料、特種纖維及其樹脂基復合材料、氟硅新材料等高端材料制備技術,包括生物化工產品、電子化學品、高性能涂料、關鍵中間體等與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配套的高端精細化工產品制備技術,著力培育行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石化產業結構由資本密集型向高新技術密集型轉變。”胡遷林說。
科技創新 必須加大資金投入
“目前在財政支出中,科技投入的比重還是不夠。要實現轉型,必須從科技創新入手,但這需要物質基礎來支撐。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全國人大代表、寧夏自治區石嘴山市市長張作理指出。
同樣,投入不足也是困擾石化科技創新的難題之一。中國石油和化工聯合會《“十二五”科技發展指南》指出,“十一五”就中國化工行業技術創新示范企業的統計而言,科技投入不到1.5%,距離國外公司3%~5%的研發比例還有很大差距。
以美國化學巨頭杜邦公司為例,該企業在本土有40多個研發及客戶實驗室,在全世界11個國家有30個以上的實驗室,每年用于研發的費用接近銷售額的10%,而我國大多數化工新材料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甚至連銷售收入的1%都達不到。“科研經費應多向一些有科研機構的企業傾斜”,這是來自企業代表委員的呼聲。
石化聯合會中小企業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王靜敏表示,我國的科技投入主要以政府為主,政府的科技投入在宏觀上又傾向于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社會發展等行業,屬于傳統工業的石化行業得到政府資助的科研經費并不多。對于大企業來說,在資金上還相對寬裕,可以和科研院所合作一些戰略性技術研發工作,但眾多的中小民營企業目前主要還是面臨生存、發展問題,在技術研發方面相對較弱。
此外,創新意識不足,基礎性、前沿性研究薄弱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以拜耳、先正達一類的企業為例,記者發現這些企業的發展往往延續“專利農藥占領高端市場—獲得高額利潤—加大研發力量—研制新型專利農藥”的路線,而國內除了少數企業在個別產品生產、研發中實現了連續化,大多數企業仍然只愿意盯住眼前利潤,依靠單一產品擴張,過于急功近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農藥企業技術主管告訴記者,盡管我們也在研制像硝蟲硫磷殺蟲劑、丙酯草醚除草劑等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高效農藥品種,但由于前期投入大,不能帶來直接效益,往往是企業不愿涉足的。另外,科技成果的工程轉化能力低、知識產權方面的漏洞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著企業搞研發的積極性。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因為企業離市場最近,這是非常正確的。但要有相應的配套政策及時跟上,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提高企業基礎研發創新動力,否則這些可能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全國政協委員、中航工業副總工程師孫聰指出。
多方攜手 增強企業創新能力
前不久,工信部出臺的《石化和化學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要求,到2015年,行業科技投入要達銷售收入的1%以上;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和重大裝備,產業核心競爭力得到大幅提升;一批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的新產品實現產業化。建立和完善一批企業技術中心。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除了積極爭取政府財政支持,企業又該從哪些方面努力呢?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紛紛給企業支招。“提振經濟,發展企業基本路徑之一就是堅持產學研結合。目前,我國大學、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沒有形成有效的創新資源共享和利益分享機制,致使不少原創型技術‘束之高閣’。要激活這些‘休眠成果’,激發企業創新意識和能力,就需要加大各方合作。”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馬德秀說。
“長期以來,很多地方的高校、研究機構、企業與地方政府之間處于封閉和脫節的狀態,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開發研究、成果轉化、產業化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導致創新技術產業化水平較低。企業單獨搞研發比較難的話,可以和科研院所、高校等展開合作。”胡遷林指出。
我國民營涂料業巨頭嘉寶莉集團已在這條合作創新的路上邁出了成功的一步。據了解,嘉寶莉和華南理工大學經過長期合作,先后建立了多個國家級、省部級工程技術中心,成功開發出了高性能聚合物乳液和水性木器涂料、高性能聚合物乳液和水性木器涂料、零VOC聚合物乳液及建筑涂料、無毒聚氨酯固化劑等許多填補我國涂料領域空白的新產品。在此基礎上,雙方共建廣東高校產學研結合示范基地,獲得了多項國家級、省市級獎勵及多個發明專利。雙方合作的新型建筑涂料產業化項目,產品經相關部門檢測,性能指標符合國家標準要求,項目產品實現了產業化,已有小批量推向市場。
除了在技術研發上相互合作,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企業也呼喚能加強合作。校企合作,為企業培養所需人才,學校作為企業職工的技能培訓基地,為不同崗位的在職員工提供專項技術培訓,可提升企業員工在化工領域的創新能力。對于這種互惠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企業都非常歡迎。如嘉寶莉和華南理工大學就共同為企業和社會聯合培養了一大批博士、碩士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