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經濟動蕩,競爭加劇,如何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進軍國際高端市場,已經成為各界最為關注的焦點,石油石化裝備產業亦不例外。
資本投入持續升溫,石油石化設備需求放大
投資銀行Dahlman Rose & Co.的最新調查顯示,盡管全球經濟前景堪憂,但2012年全球能源公司在油氣勘探及開采領域的投資將繼續增加。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全球能源公司在油氣勘探及開采領域的投資將達到5950億美元,比2011年增加9.3%。
據析邁公司(CMAI)稱,2012年全球石化市場需求將繼續復蘇,2012年全球乙烯需求將增長3.9%至約1.32億噸,而2016年前將以年均約4.3%的速度增長;同時2012年全球丙烯需求將增長4%至約8300萬噸,2016年前將以年均約4.4%的速度增長。
石油石化產業的大力投資,促進了石油石化裝備產業的快速發展。加上老設備的維護與更新,新設備的投入,2012年石油石化設備市場需求達數千億美元。
從石油裝備采購峰會(CSSOPE 2012)處了解,由于2012年油氣領域投資增加,今年參與峰會的國際采購商明顯增加。包括BP、Shell、Total、沙特阿美、雪佛龍、挪威國油、巴斯夫、拜耳、洛克石油、阿根廷YPF石油公司、中荷賽班、美國福陸工程公司、阿美科工程有限公司、英國派特法國際工程公司、挪威克瓦納集團、德希尼布等近50家油氣及工程公司報名參會,意欲與中國的設備生產企業接觸,了解產品及生產情況。
中國石油石化裝備產業大而不強,亟待突破
近年來,中國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石油石化裝備制造大國的地位已經確立。我國石油石化裝備出口在數量、質量上也登上一個新臺階,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國人工成本低,產品價格平均比國外同類低30%,有的甚至低50%,在國際上價格優勢明顯。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統計分析,截止到2011年12月,我國石油石化裝備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達到1487 家(2011年規模以上企業已由2010 年以前的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調整為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
企業規模雖有很大增長,但依據成本優勢,持續的打價格戰,勢必將影響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中國石油石化裝備產業大而不強的現狀亟待突破。
據石油裝備采購峰會(CSSOPE 2012)組委會對國際采購企業的調查反饋,在中國采購的首要因素是價格便宜,產品質量還有待提高。計劃在中國采購的主要類別是閥門、管材及管件、鋼結構、石油生產開采設備的配件等,高端設備基本不在中國采購。
成本將不再是最大優勢,質量與服務成為關鍵
節能減排與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中國制造的成本正不斷上升,價格優勢已岌岌可危。美國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事件及渤海溢油事故的發生,令業主及作業方對于設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國際石油組織及油氣公司正加緊制定更高的技術標準,以期控制作業的規范性與保證生產設備的穩定性,降低事故風險。
中東是中國企業的重要市場之一,但現在中東的企業,基本不采購中國的產品,中國的產品在那里越來越不受歡迎。因為,中國的產品質量不穩定,經常出故障。即使有采購也是第三方采購商(美國、韓國等貿易商)向中國下訂單,如此,利潤都被中間商拿走。如何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持續的高質量服務,是中國石油石化設備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第一步。
據石油裝備采購峰會(CSSOPE 2012)組委會統計,目前國內直接供貨海外終端用戶的石油石化設備生產企業非常少,大部分都是歐美貿易商下單采購或貼牌生產,這大大壓低了生產企業的利潤,降低了技術創新能力,增加了企業的質控風險。
自美國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事件發生后,國際油氣企業,尤其是歐美主流市場的企業,對產品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不僅對設備生產商,現在也開始對設備生產企業的供貨商提出高要求,必須符合哪類標準。中國企業目前只有少數幾家國際化程度高的企業開始對供貨商提出標準要求。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其他非主流市場,如中東、非洲等也必將加入此行列。因此,中國企業應當提前做好準備,未雨綢繆。在今年4月16-18日北京舉辦的石油裝備采購峰會(CSSOPE 2012)上將對時下國際油氣企業設備采購要求及新標準,例如API的Q1和Q2,做專場報告。
訂單,訂單,還是訂單
巴西國家石油公司Petrobras總裁Jose Sergio Gabrielli de Azevedo在日本東京接受采訪時表示,公司的擴能計劃中碰到的最大問題不是缺乏資本,而是供應鏈。
按照巴西國家石油公司的目標,石油產量將從目前的210萬桶/天增加到2020年的490萬桶/天。屆時超過2000米的鉆塔需要增加到65臺,現在是15臺;供應車和特種車需要從287輛增加到568輛;生產平臺將從現有的44個增加到94個等。
能源需求攀升及油價高位運行刺激著各大油氣公司加大投資,石油石化設備企業成為直接受益者。可以預期,只要油價保持在100美元以上,石油公司的投資就會持續加大,設備維護及更新的投入也將增加。
如何在油氣產業大發展中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獲得更多訂單,搶占市場制高點,成為全球油氣設備生產商最緊迫的任務。這也是中國企業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的關鍵時期。
據參與石油裝備采購峰會(CSSOPE 2012)的國際采購企業表示,我們要采購的種類比較多,量也比較大。希望能夠與更多中國生產企業接觸,只要能符合我們的技術標準要求,基本都會納入潛在采購對象。峰會同期舉辦“供應鏈”的專場培訓,為中國油氣設備生產商提升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提供前瞻性觀點和最新解決方案思路。
訂單是企業的生命線。訂單是給做好準備的企業。產品技術含量及穩定的品質是獲得訂單的基礎,主動了解消費企業的實際需求,掌握市場的游戲規則及發展趨勢是企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的服務是企業獲得持續訂單的助推器,建立人脈是獲得訂單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中國企業需要有長遠眼光
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企業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同質化的產品及落后的服務必將被市場淘汰。中國企業要生存,要發展,企業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必須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據美國石油學會(API)2011年統計,排在前十位的國家中,通過其認證的油氣設備生產商,中國有1473家,美國662家,印度208家,韓國123家,意大利109家。中國是認證最多的國家,卻基本沒有參與過標準的制定。
據參與石油裝備采購峰會(CSSOPE 2012)的中國設備供應商表示,國際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客戶要求越來越高,價格越來越低,風險越來越大,國內需求基本飽和,競爭更加激烈。要突破,只能走國際化。走國際化,不僅僅是賣產品,不然中國的牌子搞砸了,到哪里都不受歡迎,最后受苦的還是我們自己。因此,國內企業如要向海外發展,企業需要有長遠眼光,不能只看眼前的幾筆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