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90歲的老教授沈復,是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一部活歷史。1946年,他參與組建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這是日后中國石油大學的前身——北京石油學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那時起,他的人生軌跡,就與中國石油大學的發展軌跡,深深疊合在一起。
清華化工系成立后,全系教師常在系主任曹本熹家開會。有一回,國民黨的飛機突然從他們頭頂呼嘯而過,扔下三顆炸彈,其中一顆就在距離曹家30米處炸開了。談及此事,沈老至今仍很慶幸大家伙兒只受了些輕傷,不然化工系的損失可想而知。
1953年,我國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北京石油學院在清華化工系的基礎上成立。1969年,學院遷址山東東營,更名華東石油學院。1981年,學院在北京原址上設立研究生部。中國石油大學發展史上這三次重要的轉折,沈老都參與其中。
直到今天,他依然清晰地記得,當年煉制系的100多箱實驗儀器,經卡車走了500多公里運到東營時,90多箱都成了缺胳膊短腿的廢品,他心疼得直掉眼淚;在魯北茫茫的鹽堿灘上,他們用泥土加稻草和成泥磚,蓋成“干打壘”的宿舍和實驗室;回到北京后,原址上其他單位林立,他們只能靠擠、靠借、靠防震棚來做實驗室。無論條件怎么艱苦,他們都竭盡全力辦好學、做好科研。
沈老的一生,致力于傳質分離工程和化學工程的研究,為我國石油煉化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1959年大慶油田被發現后,國內煉油廠煉油能力不足的問題日漸凸顯。“瓶頸在哪兒呢?就在原油蒸餾塔的塔板。”當時中蘇關系惡化,蘇聯撤走所有援華專家。沈老受命于危難之際,帶領校內外師生、設計和生產人員,沖破國際技術封鎖,成功研制出舌型塔板和V-1型浮閥塔板,極大提高了原油處理量和分離效果,適應了大慶油田開發和我國石油煉化工業發展的需要。1978年,這一成果獲評全國科學大會獎。
“科學研究要面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要結合科學技術”,是沈老一以貫之的信念。他強調,基礎性研究要抓好做強,發展才有后勁;應用性研究也絕不能放松,科技才能較快轉變為生產力。
1984年,他積極推動北京石油學院與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清華大學合作,創建北京聯合應用化學與化學工程研究所,不僅促進了石化企業的生產,同時促進了學院煉油化工學科的發展。“過去我們是在紙上、文獻上找課題,研究所成立后,我們必須結合企業需要、國際競爭的需要做課題,這個變化是很重要的。”
“風云半世紀,科教未了情。”這是沈老寫的一句抒懷詩,雖然已經退休多年,但他對三尺講臺依然有著難舍的眷戀。沈老將大半輩子的教學經驗,總結為樸素的一句話:“教學生不能光用業務,得用心。”也正因如此,學生們和他的感情很好,常常到他家中聚會。有一次,他在家鄉常熟縣立中學教過的最早一批學生來探望他,座中有人成了清華大學的博士生導師,有人成了石油、航天方面的專家,沈老特別高興。他說:“人生最大的樂事,莫過于看到學生們成才。”(圖王丹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