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90%依賴出口,而從去年開始,全球主要消費國對太陽能產品的需求出現大幅萎縮,讓光伏企業面臨著巨大的外輸市場壓力。” 福建南安三晶硅精制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智雄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日前,記者在福建光伏產業重鎮南安了解到,不少曾經風光一時的光伏企業因多晶硅市場的蕭條而陷入了尷尬局面。南安基地的一些光伏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光伏企業要想持續發展,必須從大力拓展國內市場入手,也急需國內相關政策支持。
“國內市場未來的需求空間很大,現在全國有九成的潛在需求尚未被激活。究其原因,在于國家還沒有把太陽能發電真正并入電網,只是在青海等西部地區有幾個試點,另外在福建南安還有一個試點。這些試點分布非常零星,而且使用范圍很有限,主要集中在科研機構,個人使用的很少。”福建南安光伏產業基地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使企業在拓展內需上非常困難。”
與國內其他地區的光伏產業相同,福建的光伏企業也是以外銷為主。目前,福建省從事光伏產業的企業有近200家,產品90%出口到歐美等地。然而,據福州海關的數據顯示,去年2月以來,福建太陽能電池出口持續處于負增長狀態,多晶硅價格也由2008年10月最高峰時期的每千克300~400美元暴跌至目前的每千克20~30美元。
“對外出口依賴大,企業自身競爭力不強,且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國外市場一旦有波動,企業就惴惴不安。”福建省光電行業協會有關人士一針見血地說。南安一家多晶硅生產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因外銷不暢,公司訂單也減少大半。
屋漏偏逢連陰雨。就在光伏產業出現不濟時,新的問題接踵而來。今年3月,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反補貼的“雙反”初裁結果為,征收5%以下的反補貼稅。
“美國商務部針對中國太陽能光伏產品的反補貼只是初裁,還將在5月份裁定反傾銷稅,一旦反補貼和反傾銷稅開征,兩項‘雙反’稅率將達到30%。”福建科鑫光電公司董事長王偉平說。更讓他擔心的是,德國也在醞釀對中國光伏產品啟動反壟斷、反傾銷和反補貼的“三反”調查,這將對出口歐洲的企業造成致命的打擊。
“我們公司有70%的產品銷往德國,一旦德國‘三反’調查結果裁定,將意味著公司在德國市場失去價格優勢。”泉州南輝科光有限公司出口部經理顏勇進表示,根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提供的數字顯示,2011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份額中,歐洲市場接近57%,德國又是其中最大的市場。在福建的另一個光伏產業重地泉州,多數光伏企業和南輝科光一樣,絕大部分產品出口歐洲。
記者了解到,為了擺脫這種被動局面,福建光伏企業正在把眼光瞄向國內和其他國家市場,謀求殺出一條“血路”。
福建艾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在獲知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后,正在考慮將出口市場多元化,開拓東南亞市場,以期規避風險,將出口重心從歐美國家轉移到東南亞、中東等地。
而大多數企業更希望能夠在國內闖出一片新天地。“現在關鍵的問題是太陽能發電并網困難。另外,太陽能光伏產業是政策市場,對政策的依賴程度很高,但現在國內的太陽能消費市場顯然缺乏這樣的政策。由于太陽能高成本的先天缺陷,若沒有政策扶持,就無法與常規的能源行業在消費市場上進行競爭。”福建哲能光電有限公司總裁劉志勇對此非常憂慮。
據了解,目前歐美發達國家對太陽能光伏產業的政策補貼主要體現在安裝與使用兩個消費環節。在國外,個人或者單位使用太陽能的,安裝時給予安裝費用50%左右的補貼,對于已安裝的個人或者單位的富余電能通過并網以補貼的形式進行回購。因此專家建議,政府應通過補貼消費環節使太陽能發電技術及應用進入百姓家庭,使這一新能源產業能夠持續發展。
其次,目前的稅收政策也同樣值得商榷。“一些地方的稅收政策不太合理,比如設備折舊政策方面,目前對太陽能設備折舊稅法定為10年。由于太陽能行業技術更新換代很快,設備使用壽命雖然很長,但往往不足5年就會因技術更新而被淘汰。”這是記者在南安光伏產業基地聽到最多的聲音,很多企業的財務負責人還向記者表示,若能允許企業縮短太陽能設備的稅收折舊年限,企業將減少不少的稅費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