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橇裝設備到現場沒有?平板車走到哪里了?閃蒸罐安裝好了沒有?”5月10日,筆者隨沙運司油田服務公司黨支部書記、塔中試采項目組施工建設部主任張運林前去正在建設的橇裝試采井。87公里路,他打了一路電話,沒有一個是跟家人的聊天,工作填充了他每天的大部分時間。
“平民書記”張運林今年47歲,來塔中前線工作已有十個年頭。他的真誠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同事們都說,老張沒有官架子,哪怕是跟員工講話,也是把尊重擺在第一位,輕言細語但講究實效。由于他平日一心撲在工作上,作風十分簡樸,前線員工才給了他這個親切的稱號。
張運林主抓各類試采井站建設施工,現場的督促、安排、協調工作是他每日里的主旋律。由于工作繁忙,經常奔波在一線,衣服褲子不免沾滿了油污灰塵來不及洗,不知道的人常常誤認為他是一名普通操作工。
最近,張運林又被人送上了“大漠鐵人”的新外號。原來,在塔中試采項目首個橇裝試采井投產過程中,張運林始終緊盯在施工現場,真抓實干、廢寢忘食,落實甲方的意見和訴求、協調現場各單位的工作、組織設備的安裝調試。他白天跑現場,晚上把關工藝設計工作,確定施工標準,組織投產前審核會、分析會、部署會,然后再連夜奔赴現場。
在中古44-H2橇裝試采井投產前,為了搶時間、抓產量、趕進度,張運林在現場開始了24小時全天候緊跟。對現場工藝管線連接、設備安裝調試、電纜線鋪設、投產方案審核等每一個環節,他都親力親為、反復把關,確保投產工作一次成功。經過四天四夜的連續作戰,該試采井按期順利投產,不僅運行正常,而且產量喜人。因為這樣,大家都叫他“大漠鐵人”。
“大漠鐵人”其實是一位慈父,他的兒子在重慶上大學,由于工作繁忙,不能經常看到兒子,就連電話都很少聯系。兒子放假回家時,他才根據工作情況,盡可能地放下手頭的工作,回家陪兒子幾天,彌補做父親應盡的義務。去年一年,他就在前線工作了300天。
“大漠鐵人”還是一位孝子,父母親在巴楚縣,身在南疆的他,卻因工作繁忙,幾年才能探望父母一次。為了能夠照顧父母,盡一片孝心,他動員妻子把父母接到家里,自己卻常年在前線奔忙,將家庭的重擔壓在了妻子的肩頭。
談到自己的家庭,這位情感很少外露的漢子不禁雙眼含淚。張運林說,自己對家庭的關心太少,父母和妻子承擔了太多的壓力。盡管有遺憾,自己對工作的奉獻卻是心甘情愿的。“為了祖國的石油事業,我個人的一點犧牲算不了什么。” 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