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缺少統一的規劃指導和專門的評價體系,我國的化工園區在經歷了快速擴張之后,已經出現布局不合理、環保節能設施落后、管理方式滯后等問題。記者從日前結束的2012中國化工園區發展論壇上了解到,針對這一現狀,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化工園區工作委員會與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合作,共同建立的全國首個化工園區評價指標體系目前已編制完成,并將于本月開始對部分園區進行調研和數據收集。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化工園區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楊挺表示,該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將為國家決策部門制定政策標準提供數據支撐,助推我國化工園區步入規范健康發展的軌道。
根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化工園區工作委員會2011年所做的一次全國性化工園區調查顯示,全國25個省份(不包括廣東、廣西、青海、西藏、安徽、貴州)省級重點化工園區或以石油和化工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園區共有186家。這些化工園區2010年所涉及的工業總產值為2萬億元,園內規模以上企業總數8022家,占上述25個省份規模以上石化企業的35.4%。據該委員會估算,目前國內已建和在建的化工園區和化工集中區已有上千家。
化工園區數量的快速增長,使一些問題逐漸暴露。其中園區缺乏統一規劃導致園區布局不盡合理、設立審批不嚴導致園區發展過熱、園區的管理標準和建設標準都相對滯后的問題尤為突出。楊挺表示,國家相關決策部門需要及時了解化工園區的發展動態,掌握科學評價園區發展的各項指標數據,才能出臺規范園區發展的政策和標準。該評價體系的建立將會讓相關決策部門掌握園區發展動態,為化工園區科學發展提供信息支撐。
據楊挺介紹,該評價體系以工業區理論、產業集群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為理論依據,包括綜合經濟實力、基礎設施及配套、公用工程成本、環境保護及節能減排、自主創新環境五大類內容,每一大類又包含若干細化的量化指標:
綜合經濟實力包含工業總產值、工業用地產出強度、規模以上企業比重等14項指標;基礎設施及配套包含了供電能力、供水能力、污水處理能力等8項指標;公用工程成本包括園區所在地從業人員的平均勞動報酬、工業用地價格、單位化學需氧量處理價格等7項指標;環境保護及節能減排包括單位工業總產值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硫排放量等11項指標;自主創新環境包括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區內專利授權數、區內企業技術中心數量等9項指標。
“我們將于本月開始對部分園區進行調研和數據收集,之后會根據調研所得的數據進行整理,依據評價體系模型對園區進行評級打分。”楊挺說,參照化工園區評價指標體系,中國石化聯合會園區工作委員會擬從參評園區中選取那些產業定位準確、上下游產業協調發展,以及在經濟發展、公用工程與配套設施建設、安全環保與節能減排、自主創新環境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園區,以示范園區的形式在全國加以推廣,從而促進全國化工園區建設水平的整體提升。
對于這樣一個綜合評價體系,各化工園區的負責人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惠州大亞灣石化區管委會副主任紀紅兵表示,建立針對園區的評價體系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沒有評價體系,園區發展的好壞無從判斷,而且評價體系的建立也可以促進國家關注園區發展面臨的問題。
福建泉港區副區長郭榮華也表示,通過與其他園區在數據方面的比較,可以尋找自身的差距,向優秀園區取經,該體系對于我國化工園區的發展有一定借鑒作用。
但是也有園區負責人認為,由于各園區的產業特色和實際情況各不相同,希望能夠在考評時將不同類別的園區分類進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