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里程碑意義的2007年集團公司領導干部會議早已在大慶落下帷幕,而這次會議留下來的精神財富,正成為百萬石油人推動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
在這次會議上,李新民、何登龍、王海、陳鳴紅……這一個個親切的名字,如同一個個美麗的音符,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里。他們長期堅守一線,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他們是當今石油工人的代表,更是祖國石油工業的脊梁。
讓我們再次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他們——
一
李新民的名字,因為擔任1205鉆井隊隊長而廣為人知。他接過鐵人的接力棒,把鐵人精神發揚光大,創出一連串新紀錄:1205隊連續13年實現年人均向國家交一口井;第一個在國內累計鉆井進尺突破200萬米,相當于鉆穿220多座珠穆朗瑪峰;第一個推出綠色鉆井,率先建立學習型井隊……如今,他又承擔起時代賦予石油人的歷史新重任——帶領這支王牌鉆井隊成功打入國際鉆井市場,使鐵人的旗幟在海外高高飄揚。
有數據為證:從2006年2月遠赴蘇丹打井至今,鐵人鉆井隊已經鉆探17口井,總進尺3.5萬米。“鐵人鉆井隊”的威名在異國大地上聲名遠揚。而這樣的佳績,是在遠離祖國的非洲大陸創造的。在那里,新時代的鐵人要克服氣候炎熱、干燥、易患疾病等實際困難。
談起海外創業的艱難,李新民深有感觸地說:“我們到國外,最大的困難不是來自于外方,而是我們自身,尤其是觀念的轉變十分重要。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我們所大力倡導的愛崗敬業和‘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任何時候都是我們的法寶。”
在談及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時,李新民滿懷信心地說:“經過一年多的打拼,我們已完全熟悉國外鉆井作業的施工工藝和市場規則,并取得甲方的認可和信任。下一步,我們將加快鉆井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步伐,大力實施水平井鉆井技術和工藝,完善基層建設、項目管理等方面的運行制度,實施全新的管理模式,讓‘鐵人鉆井隊’的旗幟在異國他鄉高高飄揚。”
同在大慶這片沃土上成長起來的何登龍,是個只有中專文化程度的普通石油工人,如今不僅是中國石油集團首批技能專家、大慶新時期的“五面紅旗”之一,還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他的經歷,用“勇攀新高”四個字形容,再恰當不過。他在一線工作30多年,先后經歷作業工、采油工、測試工等10多個崗位,從一名普通的徒工成長為大慶油田的高級工人技師、職業技能鑒定中心考評員和質量監督員。他撰寫的單井分析報告曾被大慶石油管理局評為50例典范之一;他先后提出280多條合理化建議,實施70多項技術革新,解決300多個生產難題,累計創效1200多萬元,有的技術獲得國家專利。
何登龍不僅是名副其實的實踐專家,在理論上同樣堪稱“學者型工人”。他編寫或參與編寫的理論著作超過140萬字。他參與編寫的集團公司《抽油機安裝工》、《采油工》、《注水泵工》及幾本理論試題集已經成為職工技能鑒定教材。
他還熟練利用計算機進行多媒體教學、建立技術教育題庫、員工自考等欄目,有效開展員工網絡教學、培訓工作,效果非常好,累計培訓各類員工5000多人次,帶出了一批像他一樣吃苦、能干、奮戰在一線的“何登龍”。
像李新民、何登龍一樣吃苦能干、無私奉獻的還有朱愛軍——這個工作在海外生產一線已7年的長慶石油人,在中油阿克糾賓油氣公司油田現場擔任作業組組長,從事最基層的工作。
他可以連續幾個月工作在井上,有時為處理一個技術難題,幾天幾夜難得合眼;面對世界級技術難題,面對前蘇聯人鉆井42口、報廢40口的“硬骨頭”,他能打出中國石油在海外的高產功勛井;他把一個已經開發20多年的“雞肋”油區,變成一個小而肥的油田。
二
在10位標兵中,有3位是女性。她們是遼河油田歡喜嶺采油廠某采油站站長束濱霞、長慶石油勘探局某女子焊工班班長劉玲玲、重慶銷售公司某加油站經理陳鳴紅。
束濱霞被人稱為“油井華佗”。她的采油站管理“六法”,為油田累計增產原油80多萬噸,降本增效近1億元。近5年,她運用“油井管理分類法”和“設備維護精細法”,使含蠟高、出砂嚴重的9口油井累計挖潛增油7000余噸,降本增效500多萬元,自然遞減率大幅下降。
在束濱霞的履歷表上,同樣記載著一連串的數字:先后帶出全國技術能手、首屆“中國十大杰出青年技師”趙奇峰等30多名“知識技能型”徒弟。她參加工作以來,先后學習30多本相關理論書籍,寫下20多萬字的各類學習筆記,收集5萬多組油井對比參數,繪制500多張井站工藝流程圖和井身結構圖。
束濱霞愛站如家,無私奉獻,把全部精力和情感傾注在井站上。組織上多次安排她到干部崗位工作,都被她婉言謝絕。她把家里的盆景搬到站上,自費買來石英鐘和技術書;為員工縫補、清洗工服,主動修理自行車,自掏腰包買來各種配件;用于看望有病住院員工和資助貧困大學生等累計款項達3萬多元。她用真情和真誠,帶出一支凝聚和諧、追求卓越的創新團隊。
另一位石油姐妹劉玲玲,也有一連串的數字成績:參加工作13年來,攻克技術難題26個,焊接千立方米以上大罐10具,完成大小焊口4.5萬多個,創產值5800多萬元、利潤600余萬元。
劉玲玲剛參加工作時,每天早上提前1個小時到工區,學習理論知識,練習焊接技巧;中午休息和晚上收工后,她還經常蹲在工房邊焊邊琢磨技巧。電焊作業因野外條件限制,經常會用繩子吊在空中焊,匍匐在狹小的地窩里焊,趴在冬日冰冷的地下焊,劉玲玲堅持下來了,沒有絲毫懈怠。就這樣,劉玲玲的技能水平不斷提高,先后取得《氬弧焊手工操作證》、《特殊鋼焊接證》、德國DVS焊工證等資質證書,得到公司領導和同事的認可。
身為女子焊工班班長,劉玲玲經常鼓勵姐妹,將她所學全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班組成員,有力地推動了女子焊工班的全面發展。7年來,她帶領女子焊工班先后參與大小施工40余個,其中,由她們獨立完成的好幾項工程被評為省優、國優工程,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在3位女標兵中,陳鳴紅年齡最小,但名氣和貢獻一點兒都不小。她所在的重慶銷售人和加油站,因為她而更加有名氣、更加聚人氣。她的許多服務理念在中國石油銷售系統廣泛推廣。
當談到參加集團公司2007年領導干部會議的感受時,陳鳴紅感覺到自己肩上的責任越來越大。她說,去了大慶,更加懂得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大慶精神的激勵下,她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努力和辛勞,與同事一起,把各項工作做細、做好、做扎實,特別是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大家。始終保持加油站員工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是陳鳴紅內心最大的心愿。為了實現這個心愿,她始終沒有停歇。
三
說起王海的名字,可謂如雷貫耳。王海以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王海班組”,成了中國石油工業為時代奉獻的一個符號,成了國有企業基層建設的一面旗幟。
這個“像鐵人那樣奉獻”的新時代鐵人,這個喊出“一崗精、兩崗通、三崗清,百年企業靠我興”的基層員工,這個“像尋寶一樣鉆研業務”的普通石油工人,這個“像帶兵一樣自律”、敢于首先喊出“向我看齊”的兵頭將尾,這個帶出了“像親情那樣和諧”班組的領頭人,他的事跡和奉獻讓人欽佩。
王海從不忌諱別人說他當初只是一名初中畢業生。為鼓勵年輕員工多學習、早成才,盡快勝任崗位職責,他經常拿自己這點“開刀”,對班里成員說:“我一個初中生能學會的東西,你們也一定能學會。”他總是吃苦學習在先,嚴格要求班組成員在后;總是自己帶頭掌握,然后要求班組成員掌握。為保證班里每名成員都能夠過技術關,他組織全班員工進行工藝流程、操作控制和事故預案“三關”考核,對未通過考核的人員再進行嚴格培訓,保證全班員工都達到高水平。
參加工作28年來,王海從未無故遲到早退過,甚至上班時連一個盹也沒打過,也從來沒有因為個人原因請過假。在他的表率作用和嚴格要求下,他所帶領的班組創造了良好的安全業績。
另一個同樣是“兵頭將尾”的標兵個人——大連石化某催化班班長榮征,也只有高中文化程度,卻成長為大連石化名列前茅的“技能狀元”、專家級工人。作為亞洲最大重油催化裝置的一班之長,他一有時間就往裝置里跑,查管線、查流程,多次放棄休息時間“泡”在現場??恐矍凇⒆烨?、手勤,很快掌握當時最先進的催化裝置多個崗位的正常操作和事故處理技能。在裝置年檢期間,他有時在現場一待就是七八天,有時連續幾個晚上基本上不能合眼。
榮征技術過硬,遇到事情能沉著指揮,在關鍵時刻,他總是能化險為夷。2003年的一天,當時裝置正處于磨合期,車間出現事故。他立即趕到現場。在事故處理期間,他及時覺察到可能發生的重大爆炸險情,果斷作出處理,為公司挽回無法估量的損失。
本次獲得集團公司十大標兵個人的有3位來自石化系統,“從農民工到全國技術能手”的徐龍杰是其中之一。他是吉林石化某焊接班工程師,獲得過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集團公司技能專家、中央企業知識型先進職工標兵等榮譽稱號。他憑借自身的勤學苦練,從一名普通進城務工的農村青年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技能專家,先后破格晉升為技師、高級技師。公司還專門保送他上大學深造,成為吉林石化農民工上大學的第一人。他先后十多次參加各種層次的焊工技能比賽,多次取得佳績。他不僅自己成才,還主動承擔起焊工培訓工作,幾年來先后培養出200多名合格焊工。
在集團公司十大標兵個人中,作為西氣東輸新疆管理處某壓氣站站長的韓建強,是惟一來自管道系統的代表。在自然條件格外艱苦的新疆茫茫戈壁灘無人區,在國家能源大動脈——西氣東輸的萬里管線上,經常出現韓建強的身影。他與同事一起,默默地堅守在基層管理線上,扎根邊疆,以站為家,無私奉獻,為確保國家能源大動脈的安全高效運營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這十大標兵個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精神,這就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愛國、創業、求實、奉獻”八個大字在他們身上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