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生產商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近日對外宣稱,我國首座自主設計、建造的第六臺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在南海正式開鉆。此前,中海油擁有的蓬萊9-1含油氣構造評價獲得成功,并在南海發現一日產4240萬立方英尺的氣田。在中國依賴石油、天然氣進口日益嚴峻的背景下,油氣資源的接連勘探、發現使得沿海資源勘探開發前景變得更為廣闊。
——環渤海油田連接成片
我國首座深水鉆井平臺在南海開鉆的消息受到輿論的廣泛關注。據悉,這一由中海油公司具體實施的項目,開鉆水域在距離香港東南230公里處,開鉆井深1500米。近年來,在全球獲得的重大勘探發現中,有50%來自海洋,主要是深水海域。深水海域已成為國際上油氣勘探開發的重要接替區域。
與在南海的漸進式探索相比,在渤海的油氣資源開發則更為成熟。中海油方面稱,被稱之為渤海近年來發現的最大油田的蓬萊9-1油田,位于渤海東部海域廟西北凸起上,平均水深約25米,其中評價井蓬萊9-1-5在潛山內共鉆遇200多米厚的油層,測試日產原油約700桶。
與此同時,中海油還在位于新發現油田以南8公里的蓬萊15-2構造上也獲得成功發現。在蓬萊15-2-1井共鉆遇83米厚的油層。經測試,該井日產油超過1200桶。
面對新發現油田的喜訊,中海油首席執行官李凡榮認為:“蓬萊9-1評價的成功,必將帶動渤海東部海域勘探開發的新局面,并為渤海地區的穩產上產做出重要貢獻。”
時隔不久,中海油又公布了在南海西部海域鶯歌海盆地新發現東方13-2氣田的消息。經測試,該井日產天然氣約4240萬立方英尺。
接連油氣資源的發現使得這個去年卷入渤海漏油事件的公司再度吸引了公眾的目光。目前,中海油在中國海上擁有四個主要產油地區:渤海灣、南海西部、南海東部和東海。它同時還是印度尼西亞最大的海上原油生產商之一,并且在尼日利亞、澳大利亞等國擁有上游資產。
特別是隨著新油田的發現,渤海在中國能源戰略布局中的地位越來越凸顯。環繞渤海,勝利油田、大港油田、遼河油田以及多個海上油田等中國重要的幾個產油區幾乎已經連成一片。
去年在天津舉行的亞洲石化科技大會上,定位于建成世界級石化基地的天津南港工業區管委會副主任張東昇曾表示,渤海灣探明的石油儲量超過40億噸,天然氣儲量超過1300億立方米,豐富的油氣資源將為沿岸石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目前渤海灣沿海周邊有大片荒地灘涂,與油氣資源豐富的墨西哥灣非常相近,這也為中國展開大規模產業布局提供了有利條件。”他認為。
——新油田開采在所難免
雖然經歷了合作油田蓬萊19-3溢油事故并導致停產,但中海油在經營上仍保持了不俗業績。據其2011年年報顯示,去年中海油油氣凈產量為331.8百萬桶油當量,同比微升0.7%。平均實現油價每桶109.75美元,同比上升40.8%。油氣總體銷售收入達到1892.8億元,凈利潤702.6億元,創歷史新高。
而且,中海油去年在中國海域自營勘探共獲得13個新發現,成功評價了18個油氣構造,并且有2個新項目投產,16個項目尚在建設中,這些都將有利支持中國海域未來的增長。
在溢油事故后,公眾對在地質環境脆弱的渤海大規模開采石油提出質疑,還有建議封存渤海已探明的油田。據了解,新發現的蓬萊9-1油田與蓬萊19-3相距只有40多公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國家環境保護河口海岸帶環境重點實驗室博士秦延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受海上石油開采、港口生產、大氣排放、陸源污染等多重因素影響,環渤海沉積物中已積蓄了不少多環芳烴類物質。而多環芳烴是環境和食品污染物,部分具有一定的致癌性。
然而,現實的消費需求也使得蓬萊9-1油田的開發在所難免。據今年3月發布的《中國油氣產業發展分析與展望報告藍皮書(2011-2012)》(以下簡稱《藍皮書》)顯示,2011年,中國原油凈進口2.5億噸,對外依存度達55.2%,同比增加1.5個百分點;天然氣凈進口281.8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達21.56%,同比增加9.4個百分點。與日益匱乏的陸上石油資源相比,加快對海域的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是現實所需。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表示:“顯然,中海油耗資勘探油田的目的是為了開發石油資源,因此蓬萊9-1油田必然會被開發。盡管去年發生了渤海漏油事故,但是不會對中海油開采石油產生太大影響。”
他說,去年發生的漏油事故對中海油原油產量影響每日僅為1000方左右,而中海油一天的原油產量高達約90萬桶,再加上2011年國際油價大幅上漲,導致中海油業績不但未受影響,反而水漲船高。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與南海等深海相比,渤海石油開采難度相對要小,而且渤海油田的油質較稠,作為半封閉海域的渤海主權紛爭少,所以開采密度也要高一些。在現有能源壓力下,開采過程一定要謹慎,否則造成嚴重污染不容易恢復,得不償失。
——油價不會因此發生較大波動
《藍皮書》還顯示,從2005年以來,中國國內成品油價格總體保持了上漲趨勢,近7年來已經翻了一番多。其中,汽油價格已經從2005年的每噸4000多元漲至目前的每噸逾萬元。蓬萊9-1的發現使得公眾對油價下調有所期待。
“這對于中國總體消費量來說只是杯水車薪。”任浩寧說,中國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油價掛鉤,與中海油發現特大油田關系不大。盡管中海油在渤海發現的油田預計產量較大,但是較國內原油消費總量來說依然是杯水車薪。
中國石油企業協會秘書長彭元正認為,中國成品油價格近幾年總體呈上漲態勢,與國際油價攀升的趨勢相合。“特別是在金融危機后,國際原油價格頻繁大幅波動,加上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的上升,國內成品油調價也越來越頻繁。”
據了解,從2009年1月至今年3月,中國成品油價格已經歷了17次調整。以汽油價格為例,有12次上調5次下調,存在漲多跌少、漲快跌慢的現象。
中海油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曾撰文表示,目前全球油價普遍偏高,高油價不僅是市場選擇,也是資源稀缺和低碳生活的選擇,任何形式的政府補貼都是過渡性質,不可持續。
他指出,石油是資源性產品,價格由全球供求關系、地緣政治與金融投機,以及其他多種因素共同決定,并不單純由競爭決定價格。便宜油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在油價“破八”之后,“破十”恐怕只是時間問題。
不單是成品油消費,油價上漲還帶來了包括運輸成本在內的連鎖反應。與期待油價下調相比,業內人士認為發展節能環保新能源,謹慎對待高能耗產業,公眾從日常節能環保行為開始做起更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