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證券報》援引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醫藥處處長李宏的話稱,《生物產業“十二五”規劃》正等待國務院最后的討論。報道引發市場對我國“生物質能源‘十二五’規劃”亦即將出臺的預期迅速升溫,A股市場不少相關概念個股“聞機起舞”。
事實上,去年12月,我國就公布了“國家生物質能源‘十二五’規劃(草案)”,并提出,到2015年,我國非糧乙醇年產量目標為350萬噸,是2011年產量的7倍多。業內人士預計,隨著糧價上漲和糧食安全問題的突出,非糧乙醇將成為我國燃料乙醇行業發展的重點。
“十二五”開發非糧乙醇關鍵技術
早在去年11月份,我國即將發布“生物質能源‘十二五’規劃”的消息便不脛而走。根據媒體當時的報道,中國“十二五”期間生物質能源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底,生物質發電裝機達到1300萬千瓦,到2020年將達3000萬千瓦,在2010年底550萬千瓦的基礎上分別增長1.36倍和4.45倍。
2011年12月5日,《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2011-2015)》(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發布。在這部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能源科技規劃中,生物質能源被列為新能源技術領域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其中,“開發以木質纖維素為原料生產乙醇、丁醇等液體燃料及適應多種非糧原料的先進生物燃料產業化關鍵技術,實施二代燃料乙醇技術工程示范,開發農業廢棄物生物燃氣高效制備及其綜合利用關鍵技術,進行日產5000-10000立方米生物燃氣規模化示范應用”被寫進“2015年能源科技發展目標”。
申銀萬國分析師趙金厚稱,與傳統糧食乙醇相比,非糧乙醇(主要包括木薯乙醇和纖維素乙醇)具有“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以及碳排放量少等特點。隨著國內糧價上漲和糧食安全問題的突出,非糧乙醇將成為我國燃料乙醇行業發展的重點。
據悉,生物質能源也是科技部發布的《“十二五”生物技術發展規劃》中生物產業的發展重點。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所長蔣劍春指出,與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生物質能源是唯一可實現碳循環,并能以氣、液、固三種燃料形態替代石油的可再生能源。趙金厚認為,“生物質能源‘十二五’規劃”將推進非糧乙醇行業快速發展。
盡管有關生物質能源的“十二五”規劃尚未正式公布,但相關工作正在緊鑼密鼓推進。日前,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正式批復同意成立能源行業非糧生物質原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生物質能源機遇與挑戰并存
在化石能源日益稀缺的背景下,各國熱衷于生物質能源的開發有其必然性,以中國為例,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吟5月23日在出席“第十五屆科博會中國能源戰略高層論壇”時表示,我國能源結構亟待優化,利用效率較低的煤炭比重達70%,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約40個百分點。
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利用早已引起世界各國政府和科學家的關注,許多國家都制定了相應的開發研究計劃。日本和印度分別制訂了“陽光計劃”及“綠色能源工程計劃”,美國此前亦提出從2001年至2010年,燃料乙醇占運輸燃料總量比重由0.5%提高到4%的規劃。
據有關研究,第1代燃料乙醇由玉米、小麥發酵制取,工藝簡單成熟,可減少碳排放10%-20%,但因為與人畜爭糧,資源非常有限;第1.5代非糧燃料乙醇由木薯、紅薯、甜高粱等制取,可減少碳排放量20%-50%,雖然工藝相對成熟,亦受制于與糧林爭地。
目前,市場比較看好的是第2代非糧乙醇,又稱纖維素乙醇,原料主要是農產品廢棄物、林產廢棄物,可減少碳排放量50%-70%,且不與人畜爭糧、不與糧林爭地,但遺憾的是,其技術尚未成熟和普及。
環顧全球,生物質發電技術向與高附加值生物質資源利用相結合的多聯產方向發展;生物燃氣技術向多元原料共發酵方向發展;燃料乙醇技術向原料多元化發展;生物柴油技術向以產油微藻及燃料油植物資源為原料的方向發展;混燒生物質比例達到20%的600MW級發電機組已成功應用。
《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2011-2015)》顯示,中國生物質直燃發電和氣化發電都已逐步實現了產業化,單廠最大規模分別達到25MW和5MW;以木薯等非糧作物為原料的燃料乙醇技術正在起步應用;生物柴油技術已進入產業示范階段;大中型治氣工程工藝技術已日趨成熟。
不過,毋庸諱言,生物質能源作為一種新型可再生的環保能源,它所帶給我們的,除了機遇,還有很多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