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紅火近10年的煤炭市場令不少投資者敢于投重金到煤炭行業,尤其是去年,大量資金流涌入煤炭實體產業,以煤為基礎的相關產業被看好。其中,不少投資者抱有這樣的想法:不管產品市場如何,只要沾上"煤"字的邊,就不愁融資。
趙老板是靠開辦煤場起家的。在2010年煤炭市場火暴的時候,他拿出10萬元起步資金,按照每畝1000元的價格,在陜西省蒲城縣高陽鎮租了10畝地,辦起了煤場。憑著自己的關系網絡,趙老板幫用戶買煤,賺取差價,生意紅火。
姚老板也是在高陽鎮做煤炭生意的,主要靠租賃煤場賺錢。2011年,趁著市場形勢好,他也"倒了一些煤",除收回投資外,還凈賺了60萬元。
由于煤炭逐漸代替農業,成為高陽鎮的經濟支柱,高陽鎮政府就創造一切條件,扶持做煤炭業務的企業,許多人從中看到了商機。陸陸續續,當地有10多家煤場開張營業,不少當地的企業看好趙老板的企業,前來投資。這樣,趙老板一共租了100畝地,開展煤炭業務。
姚老板原本靠銀行貸款擴大規模,后來也接到不少民營企業的橄欖枝。抱著賺了錢大家分的想法,他主動提出以2%至3%的利息率作為投資回報。借著市場東風,姚老板隨后從銀行貸款,改造煤場,擴大規模,耗資150萬元以上。不少煤炭經銷商看中了趙老板的信譽,也提出租賃他的煤場。"一般是按月付租金,不少經銷商為了表示誠意,一次付1年的租金,還承諾要承包8年、10年。"
煤炭市場的繁榮讓許多煤場主發了大財,他們擴大規模完全不愁資金。
趙老板說:"2010年5月到今年2月,租賃煤場的煤炭經銷商在我這里交易煤炭24萬噸,利潤400萬元。嘗到了甜頭的經銷商滿口答應,預付給我200萬元,再承包10年。"
市場繁榮,融資來得容易,這樣的狀況最終被煤炭市場的反轉打破。今年3月開始,陜西煤炭市場逐漸低迷,導致趙老板的煤場出現了信譽危機:承包商受煤炭滯銷的影響,不再提承包10年的承諾,當初擴大煤場規模的投資設想失去了價值,大量投入換來的是不能增值的死資產,以姚老板、趙老板為代表的煤場主陷入困境。
為了尋找出路,姚老板考察了精洗煤市場,表示看好,于是決定投資300萬元,上一套洗煤設備。他滿懷信心地找到當初承諾貸款的銀行,卻一直沒有下文。
姚、趙兩位老板的遭遇,表面看是民間資本盲目投資的結果,卻也反映出目前煤炭市場正在轉冷。國家調控經濟結構的政策影響力已經輻射到電力、建材、鋼鐵、機械制造、化工行業,并延伸到煤炭、石油等基礎能源產業。據了解,目前許多煤炭在建項目的投資者普遍感到資金壓力大,融資貸款艱難。
經濟轉型是異常艱難的過程,需要時間來完成,就像煤礦井下采掘比失調,同樣需要時間來調整。值得注意的是,市場瞬息萬變,民營企業已經率先改變策略,尋求生計了,國有企業的動作卻并沒有那么迅速。當銀行"斷奶"、自籌資金又跟不上的時候,企業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就會凸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