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黃勇認真記錄移井資料。 |
“咬”在四川話里是特認真、很固執的意思。川慶物探龍會場三維項目部技術組的移井把關員黃勇就是一個大家公認的很“咬”的人。
物探測線時, 測點遇到房屋要繞開,遇到天然氣管線要繞開,更不要說工廠、學校。最讓人頭疼的就是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老鄉的所謂水井、土窖這些,遇到了一律通通繞行。
于是就有了移井。移井看似簡單,但是也不是隨便哪里都可以移的,既要保證質量,又要避免和減少老鄉損失。能不能移、怎樣移、移到哪里,黃勇都要把關。
這不,5月31日,兒童節的頭一天,黃勇正在電腦旁一邊統計近幾天的數據,一邊盤算明天給女兒送什么節日禮物。
就在這時,6區3機組打來電話,48線223號井要求移井,原因是離水井近,老鄉不讓打。
“移井,不行,指標已經超了!” 黃勇本能地一口拒絕了。兩個多月的移井經驗,黃勇一般都能識別機組操作手的小“伎倆”。有時,有些機組遇到難打的井,難免來個“假打”,報個移井,既節約了時間,又可以多打一口井。
冒著細雨,車行兩個小時,爬山一個多小時,黃勇來到了48線223號井。“黃師,你看嘛,全是膠泥,打不動!”面對褲腿一片濕的黃勇,操作手宋亞軍只有坦白交代。“那你也不能說附近有水井,要移井呀?” 黃勇有點冒火。回駐地后,他在自己建立的“信用卡”上作了詳細記錄,下次要想移井,必須要實地考察。
其實,黃勇有時覺得自己也有點“咬”。“但是,沒法嘛,我這里讓一步,那質量就不曉得滑成啥樣子,要對得起自己的工作嘛!”崗雖小,責卻大,不“咬”也不行,黃勇對自己的工作定義很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