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續低迷的股市里,總是能找到炒作的題材,而礦產資源概念股依舊是“永恒”的話題。自今年以來,除了鋼鐵、有色金屬以及房地產類上市公司之外,有更多非主營業務上市公司(如紡織、醫藥、電器、汽車、化工以及消費品等領域)染指礦產資源業務。
一時間,上市公司新一輪礦產資源概念股掀起炒作熱潮。
然而,在這其中,企業重組、收購、兼并礦產資源的消息不斷,孰真孰假難辨真偽。作為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更應該冷靜觀察,仔細辨明。
企業涉礦股價必漲
事實上,自去年以來,滬深兩市涉礦的上市公司數量就呈不斷上升趨勢。
粗略統計,從2011年到目前,兩市共有8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涉及礦產資源業務,并且到目前已有超過20家公司宣布涉礦。而這一現象在2010年之前并不普遍。
從去年西藏發展涉足稀土業以來,到近期的科學城、斯米克、中捷股份、永安林業、鼎立股份,再到上周的金飛達、云天化、升達林業,一次次上演的涉礦概念股的狂熱并沒有因為A股市場的疲軟而退潮。
換句話說,只要涉礦,股價必漲,上市公司屢試不爽。
理論上來講,不論主營業務還是非主營業務,就像紡織企業投資房地產一樣,只要上市公司自有資金閑置,那么投資礦產就無可非議;從法律層面來講亦是如此,法律及監管方面并沒有明確規定上市公司不允許投資礦產業務,也就是說,即便是投資礦產失敗也無須承擔法律風險。
然而,礦產資源開發短期內難以見成效,并且涉礦消息是否屬實也很難得到確認,再加上游資炒作、大股東減持等多重因素,都推高了投資礦產資源概念股暗藏的風險。
以西藏發展為例。2011年3月,該公司發布公告稱,將出資2億元參股設立德昌厚地稀土礦業有限公司,持股26.67%,自此開始涉足稀土。借助稀土概念股火暴的東風,西藏發展股價從2011年初的8.62元一路沖高至8月份的38.59元最高價,累計漲幅將近350%。但在此期間,西藏發展兩大股東,西藏光大金聯實業有限公司和第二大股東西藏自治區國有資產經營公司累計套現西藏發展總股份21.81%。
隨后,該公司在去年9月23日發布公告稱:“鑒于目前相關條件尚不具備,決定終止重大資產重組。公司承諾自公告之日起至少三個月之內不再籌劃資產重組事項。”自此,西藏發展股價一路下滑,截至目前,股價處于19.8元上下。
涉礦公司業績不如預期
實際上,與二級市場礦產概念股“逢礦必漲”的行情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涉礦公司的經營業績并未實現市場預期的增長??梢哉f,涉不涉礦跟公司經營業績的增長沒有必然聯系。
礦產投資高漲的根本原因在于,能源及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屬于高回報板塊已成為資本共識。而在通貨膨脹、貨幣緊縮、房地產市場調控以及主營業務持續低迷、甚至虧損的大背景下,礦產投資儼然成為眾多上市公司化解危機的好題材。
去年,TCL就憑借在礦產投資上的盈利掩蓋了其主營業務的頹勢。2011年的營業利潤為12億元,但投資收益及營業外收支凈額高達11億元,即TCL集團半數以上的利潤并不來自于主業。
而2010年的情況則更為糟糕,TCL集團賬面上的凈利潤為4億元,但營業利潤卻為-1.6億元,若TCL集團未能在主業之外獲得大量的營業外收入,則公司的財務數據將極為難看。
TCL集團經營性盈利能力不足,且高額折舊,將成為該公司的隱憂。盡管在今年4月TCL對外宣稱在內蒙古和新疆涉足煤炭資源、金屬礦產等項目,但截至目前,TCL集團并未取得勘探權,涉礦一說仍停留在概念階段。
投資者不妨自己數一數,與上述列舉的上市公司涉礦相類似的企業還有很多,它們或直接出資設立礦產企業或定向增發收購礦企股權,盡管形式不一,但都直指礦產資源。
6月7日科力遠就發布公告稱,擬以定向增發的方式收購鴻源稀土100%股權。受此利好刺激,科力遠7日開盤即封住22.92元的漲停位。無獨有偶,6月5日國土資源部網站出現一則《世界最大鎢礦誕生記》的醒目消息,后經媒體報道,“廈門鎢業投20億探出3000億”的傳聞滿天飛。6月6日,廈門鎢業緊急停牌。盡管該公司后來發布澄清公告表示“并未參與江西大湖塘鎢礦的勘探開發”,但在7日復牌的廈門鎢業依舊上漲5%。
而實際上,科力遠和廈門鎢業7日的強勁表現只是近期涉礦概念股爆發的一個縮影。不能說全部這樣,但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套路”是事先公開披露重組、收購與礦產資源有關的消息,事后再做澄清進而引發股價飆升,緊接著大股東實現套利并逃離。不要說中小投資者了,就連部分機構都被高位套牢。
涉礦股投資無異于賭博
在筆者看來,重組、收購消息的公布并不意味上市公司涉礦前景就“一片光明”。礦產項目的專業程度要求很高,尤其對未曾有過礦產經營實際經驗的涉礦上市公司來說,其面臨的各環節風險更大。
上市公司除了需要完成重組或是礦業股份收購事宜,還要經歷地質勘探、項目評估、可研報告、環保評估等審批環節,而在手續上,還要通過申報、審批進而獲得探礦權證、采礦權證等生產經營許可證。
而依照上述審批流程,完成這個周期通常需要經歷數年,這期間將會投入大量的人工和資金成本來運營,再加上股東大會投票、證監會審核等多個環節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上市公司重組受阻。
更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國內礦產資源總量豐富,但優勢資源所剩不多,且較為分散,多數礦產屬貧礦,開采成本極高,資金實力不達標的企業根本難以成功采礦,而涉礦上市公司往往在資金方面并不充裕,因而最終未能將礦產資源轉化為業績。
另外,礦業資源價值難以評估,甚至連上市公司自己都不一定能準確評估。中小投資者就更無法掌握礦業資源的準確資料,從而導致難以把握涉礦股的投資機會。而跟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來參與炒作,無異于賭博,而且賭贏的機會相當渺茫。
目前全球經濟的不穩定狀態,以及中國經濟的增速放緩,都對大宗商品價格造成很大的下行壓力。而中國股市是否能夠真正回暖,不是依靠炒作熱點板塊就能確定的,尤其是礦產資源領域,并沒有真實的市場需求拉動。涉礦股價輪番飛漲只能是上演的一場場“虛假繁榮”的大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