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尿素市場在經歷過漲跌之后,越來越多的觀望者已認可“長期走低”的判斷。正因如此,經銷商出于謹慎考慮,或放棄采購、或開始清倉。一時間,大部分地區下游成交量明顯減少,隨之而來的便是尿素廠家降價促銷的老套操作。本周北方出廠噸價再次逼近2250遠。作為上一輪跌價的“底”線,究竟2250元能否“衛冕”已顯得不那么重要。畢竟大家一致看跌行情,甚至默念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說辭。
客觀而言,由于當前國內尿素市場缺少利好因素,多數業內人士確實只看到了下滑。以至于在聽到后期會有短暫反彈的說法之后,會迅速反駁,并立即要求例證說明。這種反應與之前大漲行情中有人提出會下跌的感覺如出一轍。但如果尿素價格突然反彈,這些人還能堅持自己的觀點嗎?或許早已追“漲”去了。筆者認為:這些現象很常見,并不能說大家缺乏立場,只能解釋為對市場的不冷靜判斷。因此,更應避免人云亦云,在看清市場之后,做出自己的選擇。
在今夏諸多阻礙尿素漲價的因素中,市場供求方面的影響較為明顯。據統計1-4月國內尿素實物產量共計2084.6萬噸,與2011年同期的1896.58萬噸相比,增加了9.9%。雖然5月產量有所下降,但今年前五個月的尿素總產量仍能達到2680萬噸,同比增長7.7%。而作為傳統尿素分銷的三大渠道,后期出口已被看空;工業需求銳減;農業需求也被更具利潤的高氮肥大賣所削減。供需失衡不言而喻。另外,從成本角度出發也無半點利好,自五月以來的無煙煤降價想必已經令尿素企業用上了低價煤。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得到更多利潤空間的尿素企業必然會放松對價格的堅持。
通過以上對供求以及成本的分析,尿素價格本應一落到底。可筆者認為:市場的魅力就在于既要有理性分析,也少不了感性判斷。正是在理性與感性的綜合作用下,市場行情才會呈現出多樣性。就好比在當前廠商博弈價格的對立中存有一些微妙關系。之前采購高價尿素的經銷商并不希望降價,生產企業更是有意挺價。加之后期可對山東、江蘇、安徽等地的玉米、水稻用費加以炒作,或將促成價格的再度反彈。而價格一旦上漲,廠家能否有成交暫且不說,肯定少不了經銷商集體拋貨,甚至還會有港口尿素回流。
正因如此,后期國內需求對漲價的支撐將會十分有限。即便出場價格反彈,行情也極具風險性。商家應更多從供求以及成本考慮,切莫盲目追漲。諸如類似“小漲大跌”的行情還需謹慎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