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季度成功生產出1萬噸船用柴油,實現銷售額6000余萬元。”6月12日的采訪中,吉林省成大弘晟公司總經理姜建自豪地告訴記者。他的自豪,來自于他說到的柴油,是從油頁巖中提取的。
油頁巖,很多人并不陌生,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油頁巖資源蘊藏量約有10萬億噸,比煤炭資源量多40%,被譽為當前最有可能替代石油的資源。目前各國都在加大科技投入,力爭在油頁巖煉油上搶占先機,從而減少對石油資源的依賴。中國的油頁巖探明資源量為315億噸,吉林省已探明儲量約占全國油頁巖探明總量的55.3%。
吉林省企業和研究機構,依托資源優勢,正積極進行自主技術攻堅,開發油頁巖,目前已經取得階段性進展。
記者了解到,成大弘晟公司投資57億元的油頁巖綜合開發項目第二期工程正在建設中,屆時該公司加工油頁巖的能力以及提取的柴油產能將進一步提升。這成績來之不易。要知道,油頁巖目前尚未被很好利用:一是提煉頁巖油還存在出油率低、成本高等技術難題;二是油頁巖開采、煉制過程中對環境影響較大。
為了破解技術難題,該公司科技人員潛心攻關,自行研制開發全循環分級干餾煉油新工藝,已獲得7項國家專利,切實降低了提煉成本,提高了出油率,有望得到推廣應用。在保護環境上,該公司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將油頁巖提煉出油后剩下的油渣,作為電廠燃料。油渣燃燒后余下的尾渣,用來制造建材,從而實現資源“吃干榨凈”。
“此外,我們用的樺甸的油頁巖,含油率高達10%~20%,是目前中國已探明的油頁巖資源中含油率最高的優質、高品位油頁巖,這是我們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是取得成績的重要原因。”姜建表示。
盡管資源優勢顯著,但并不是所有技術都適用于吉林的油頁巖。
2005年9月,吉林省與殼牌公司共同建立吉林殼牌油頁巖開發有限公司,合作雙方對項目的前景均十分樂觀。合作公司在農安縣柴崗鎮開鉆,但沒有持續多久,合作公司便停止了勘探活動。據當時的項目經理孟大偉介紹,合作終止的原因是,吉林省內的油頁巖資源雖然豐富,但頁巖層太薄,不適用殼牌的地下轉換開發技術。
洋技術的水土不服,逼迫吉林化企走上了一條自主創新之路。吉林樺甸北臺子油頁巖開發有限公司、樺甸市豐泰油頁巖有限公司、汪清縣龍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等企業迎難而上,加快自主創新步伐,為吉林省在油頁巖開發上形成地域優勢奠定了技術基礎。
樺甸北臺子公司針對油頁巖利用率和提取率低的問題進行攻堅,最終取得了突破。該公司采用CCFS-120型干餾爐,使頁巖油回收率由65%提高到80%,年增效700多萬元。同時自主研發了處理5~10毫米粒徑的小顆粒油頁巖的環形橫流干餾爐。該爐型融匯了巴西爐和俄羅斯基維特爐全部優點,申請了使用新型專利,改變了過去10毫米以下粒徑油頁巖廢棄、造成資源大量浪費的狀況,使油頁巖利用率提高到95%,對我國油頁巖綜合開發利用產生深遠影響。
“今后我們繼續探索10毫米以下粒徑的油頁巖回收技術,力爭年處理能力達到8萬噸,這樣每年可以回收頁巖油0.48萬噸,進一步提高利用率。”該公司負責人說。
技術和資源的優勢,促進了企業的快速發展。豐泰公司頁巖油已經成功進行了上市交易。10臺干餾爐全部運行,日產量近100噸,采油效率達到設計能力,最高可達80%以上,年生產規模達到處理油頁巖30萬噸,年產近3萬噸4#船舶燃料油。目前該公司正在進行擴能建設,力爭完成油頁巖開采和綜合加工120萬噸的生產規模,生產4#船舶燃料油12萬噸的目標。
因在油頁巖的開發上取得的可喜成績,2011年,吉林市被中央確定為全國油頁巖綜合利用示范基地。
面對成績,吉林化企并沒有被沖昏頭腦。目前,吉林省正在加快建立省級油頁巖開發利用技術聯盟,跟蹤產業技術動態和信息,提出產業重大關鍵技術課題。針對行業干餾技術難以滿足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頁巖油絕大部分仍只能為船舶燃料用油、下游產業鏈跟不上等問題,吉林省組織企業、科研機構合力攻關,以順利實現“十二五”吉林省頁巖油產能達百萬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