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發改委審批項目加速,引發社會輿論驚呼“四萬億又來了”,對于“新一輪經濟刺激”的質疑聲不絕于耳,但發改委隨后表示不會再次出臺政府主導的大規模投資。不過,如果未來的經濟形勢持續下滑,恐怕發改委無法再淡定下去。
眾所周知,拉動中國經濟的凈出口、消費、投資這三駕馬車中,隨著美債、歐債危機接踵而來,外貿持續承受壓力,今年前4個月外貿只有6%左右的增長。再看消費,前4個月社會零售同比增長14.7%,同比回落1.8個百分點,目前還無法看到更有效的擴大消費的手段。而且,沒有投資,何談消費?最后再看投資,在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中,房地產、制造業、基建各約占三分之一。今年以來,房地產投資呈現萎縮態勢,增速同比回落4個百分點。制造業投資也受累于房地產投資的萎靡,由于樓市銷售受阻,房地產的上游行業直接受到拖累,鋼筋、水泥上市公司的業績均受到影響,增速回落4.4個百分點。這樣一來,穩增長的千鈞重擔都壓在了基建投資以及國家主導的重大項目投資之上,但我們必須注意到,這些投資都是長線投資,民營資本往往無力承擔,處于經濟利益的考慮不會做出相關投資的決策。這類投資只能留給國有資本,但政府是否愿意承擔此重任直接取決于經濟下滑的程度是否超過了政府忍受的底線。
下一個問題就是,當前經濟下滑的程度是否仍然在政府容忍的范圍之內?
先來看一組數據,1季度GDP同比增長8.1%,相當逼近政府定下的7.5%的全年目標。同期,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增加值同比增長、全社會發電量同比增長分別為20.9%、11.6%、7.1%。進入4月,形勢進一步嚴峻,上述數據顯著下降為19.25%、9.3%、0.7%。5月數據雖未全部出爐,但5月PMI降至50.4,已創出今年新低,如果這個下降趨勢不加以扭轉,二季度GDP跌破7.5%目標的可能性很大,全年能否達到7.5%也將充滿懸念。
在這樣的局面下,政府要怎么辦?發改委近期的一系列舉動實際已給出了答案——加大投資。據某券商統計,4月份發改委審批項目投資總額約1100億元,其中一般項目投資98億,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投資約1000億,占比接近90%。在5月份,隨著經濟形勢進一步吃緊,發改委審批項目投資總額增加到2240億元,其中一般項目投資約1800億元,占比超過80%;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投資約400億元,占比下降到約18%。在一般項目中,金沙江觀音巖水電站投資約300億元,廣東湛江和廣西防城港兩個鋼鐵項目合計1336億元,同時獲批的還有四川阿壩民用機場項目。5月份重點基建項目投資環比出現大幅增長,可見面對經濟下滑,發改委也難以淡定。展望下半年,歐債危機再次超出預期的可能性并不能排除,一旦外圍經濟環境再度惡化,可能倒逼政府進一步加大投資以保增長。
當然,社會輿論大可不必對發改委加快審批項目過于苛責或質疑,目前中國經濟增長對投資的高依賴性是現實且不容回避的現狀,我們不能指望在短期內解決中國經濟的長期矛盾,唯有保持經濟增長平穩和經濟結構優化之間的平衡,經濟發展才能走上陽關大道,因此政府投資其實不必羞羞答答,更不用諱疾忌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