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葉迎春)集團公司首次表彰10位優秀專利代理人的文件,幫助我們“檢索”到這位敏行訥言的同事——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科技處科研與知識產權管理副高級業務主管李紅波。好同事就是一本書,掀開他樸素莊重的封面,別樣的精彩便躍入眼簾。
甘為幕后英雄
“他幫了我很多忙,我卻從沒見過他。”說這話的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沈宗文。10年前,沈宗文的首個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調梅花頂尖”解決了生產中的大問題,獲得專利授權時國家專利局領導曾親自前來觀摩并與他合影留念。沈宗文事后打聽過,幫助他完善這項專利申請文件的是“公司機關的大學生李紅波”。沈師傅說:“我只是個初中生,如果那次申請無果,我就沒有銳氣了。”
作為該公司機關唯一的知識產權專職管理員,李紅波在默默無聞地幫助很多科技人員的同時,為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做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該公司專利申請數量如拔節的竹子快速增長,在集團公司煉化企業中名列前茅。“3年申請專利130項,獲得授權專利60項,其中發明專利占75%以上。2011年申請專利55項,獲得授權20項,超額完成總部考核指標。申請美國專利1項并獲得授權,通過認定的專有技術196項,獲得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1項。”該公司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多次受到國家、省、市有關部門的表彰。3月初,該公司在集團公司首次進行的知識產權工作表彰中榮獲“先進單位”稱號。
“普法”為維權
莊嚴肅穆的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內,一場企外專利糾紛正在庭審。看著因專利被人抄襲義憤填膺的老教授,聽著被告代理人的巧舌如簧,坐在專家陪審員席位上的李紅波“心里很痛”,暗自埋怨那個專利代理人:“太不負責任了,這么好的發明卻沒能保護好。”多年過去了,他仍然記得這個案子。因為“教訓太深刻了”,“我要把訴訟中總結的經驗用于我們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
“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保護發明人的創造”,這是他堅守24年的目標。他給新入職的青年們講“什么樣的發明創造能申請專利?”,給科研人員講“怎樣答復專利審查意見?”。像幫助考生規范答卷一樣,指導科技人員理出“創新點”,寫好“權利要求書”。沈宗文說:“他通過電子郵件給了我很多指導,以前我寫‘精加工’會用‘光刀’一類的俗語,他都一一指出并修改。” 年近花甲的沈宗文現在連提交合理化建議都附圖、說明技術現狀、指明困難點、解決問題的創新點,并且言簡意賅,被工會稱為“小專利文本”。
該公司研究院每年申報的專利占總量的90%,科管部部長李海濤說:“李紅波幫助我們做了大量工作,每一件專利的申請文件都經過他字斟句酌。” 早些年,科研人員交來的專利申請書有的更像一分實驗報告,對技術過程的表述過于具體;有些則對權利要求項目較多,不利于專利的有效保護,他在修改的同時都會以電子郵件告訴發明人,專利申請書就是法律文件,“太過具體起不到保護作用”、“專利保護遵循完全覆蓋原則”等等,這種“普法”,使該公司科技人員的用法水平明顯提高。近年來,使該公司實用新型專利審核通過率接近100%,發明專利審核通過率大幅度提升,并真正起到了保護發明的法律效力。
依法維權重任在肩
去年11月,該公司連云港堿廠“王統靜吊鉤”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這是該廠唯一獨立擁有、自行申報的專利。為了幫助他們完成好專利申報工作,李紅波曾親赴 400公里外的生產現場調查。申報成功極大地鼓舞了該廠職工的創新熱情,他們緊接著又投來一份技術交底書。李紅波冒著嚴寒再赴現場,仔細觀看了他們的創新成果,指出可以拆分申報兩項實用新型專利。
“對待好的發明,我會非常慎重。” 根據集團公司的發展戰略,李紅波作為主要檢索和專利分析人員,和有關部門的同志結合該公司的發展實際,圍繞核心技術,開展多項重大項目的“中國專利狀況侵權分析”。立項之前全面檢索相關技術在中國申請專利的情報,請有關技術、法律專家及企業專利工作者配合,對于每篇專利的技術背景、技術關鍵、權利要求等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結論、提出建議,并撰寫分析報告,有力地保護了該公司知識產權。
作為全國首批取得資格證書的專利代理人,江蘇省知識產權高、中級專業評審委員會執委,南京市知識產權高級專家庫成員,企業始終在他心里占據了很重的位置,李紅波說,我們南化是最早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還獲得過國家專利管理先進集體稱號呢,化機廠當年取得小曲率彎管機實用發明專利時,國家專利局局長還來過。”優秀的管理需要傳承,他和該公司專利管理人員又在這種傳承中不斷提升水平。
助人為樂、依法維權、激勵創新,這一切又都在悄悄地完成,李紅波的心里始終有一團靜靜燃燒的火。
好同事就是一部書,一次采訪僅僅是讀了他的扉頁。未來的歲月里,定會有更多的精彩為我們輕輕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