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劉茂德)近日,阜陽七里鋪加油站站長陶云峰又一次站在了公司年度表彰會的領獎臺上,代表阜陽石油58座加油站的500余名員工發言。2011年,陶云峰管理的七里鋪加油站銷售輕油10700噸,非油品80余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5%和23%。創造了該站建站15年來的新紀錄。從副站長到站長,十余年間,陶云峰極少在家睡個囫圇覺,一年的365天,他有300多天在加油站里度過。
熱愛上加油站工作
十幾年前,陶云峰參加加油站雙向選擇,從公司油庫調到加油站。那時的陶云峰剛剛二十出頭,是聽說加油站工作比較艱苦,懷著鍛煉的心理來的。他在油庫里做得是比較輕快的油品計量工作。來到加油站,陶云峰感到環境、人員和工作都很新鮮,雖然苦一些,工作非常賣力。2000年,表現出眾的陶云峰被提拔為副站長。
當了副站長的小陶,工作更加賣力。每天,他總是第一個到站里,若不當班加油,站里的零碎活兒幾乎都被他包了,打水、掃地、燒開水、整理辦公室、沖廁所,不論站長吩咐不吩咐,是否是自己分內的,他都做。
2004年,陶云峰當上了加油站站長。從此,陶云峰就算把自己“賣”給了加油站。他算了一下,這8年來,他沒有在家過一個春節,就連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等節日也極少在家。按照公司規定,站長每周要在周一與加油工一起加油,每周至少要在站里值兩個夜班。陶云峰除了開會、出差,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加油站度過。論常理,作為站長,在公司開完會,順便回家看看,吃完飯再去加油站,也不算過分。陶云峰則不,每次開完會,時間再晚,他也要先回到位于城外的加油站。每次出差學習回來,他也不在家里過夜,一定到加油站去。在加油站,他從來是一個閑不住的人,見了活就干。
癡迷于“銷售術”鉆研
十幾年加油站工作的歷練,讓陶云峰已經從一名對加油站工作經驗知之甚少的普通加油工成長為行走于成品油銷售市場的熟手。這,對于陶云峰來說,其實不是簡單的時間流程,而是他對加油站經營業務的苦心鉆研過程。因為,他對如何搞好加油站經營,不但興趣大,而且研究達到了癡迷的程度。
七里鋪加油站的員工清楚,陶云峰站長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加油站,其實并不只停留在“掌握”一下保證不出問題的水平。每天早上的班前交接會上,他都結合工作交接,讓大家介紹一天來的體會;一旦發現特別情況,他非問個清楚不可。特別是對員工在接待客戶中的做法,他問得最清楚,做得好的,就叫講體會;出現差錯的,就幫助分析原因。對于這樣的交接班會,員工們感到過癮。
除了工作中學習,就是通過書本學。石化集團公司發放的《銷售技巧六要點》,在七里鋪加油站是一本搶手書,從站長到員工13人,每人都爛熟于心。原因呢?就是因為陶站長不但組織大家通讀,而且結合工作一條一條地講解,一條一條地練習、體會。在這座加油站,凡集團公司和省、市公司發放的書籍、資料,他們都妥善保管著,都反復組織了學習。
別看陶云峰長得人高馬大,工作生活中卻是一位非常細心的人,特別是在工作中。加油站便利店的貨架,最高一層上的貨物,陶云峰180厘米的個子,也需稍稍仰著頭才能看見,由此他想到,這樣擺放商品是不合適的。于是他立即動手,與員工一起調整了貨架高度(貨架可上下隨意調整),然后又讓進店的顧客體驗,直到滿意為止。由此,他又聯想到便利店經銷中的許多問題,如進貨的學問、貨架商品擺放調整的技巧、接待顧客的基本功、調動顧客購買欲的小竅門等等,大大小小共歸納了幾十條。
正是這樣精心的經營,讓七里鋪加油站便利店的生意日趨紅火,銷售額節節攀升。2011年銷售更是在阜陽石油分公司各加油站便利店排在第1名。
善待員工聚人心
多年的加油站工作生活,陶云峰與員工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他先后呆過3座加油站,每離開一座加油站時,同事們都依依不舍。這些,都源于他平時對員工的關心、幫助和愛護。
每天,如在站里吃飯,他就與大家一起做飯,擇菜洗菜、淘米和面、刷鍋洗碗,樣樣都干。待飯做好了,他又悄悄把值班的同事換下來,讓他們先吃。如不在站里吃飯,走前他一定會到廚房看看,看米面有多少,夠不夠吃,看電冰箱里有什么菜,直到放心才離開。當站長8年,他年年春節都是在站里與工友們一起過,與大家一起包餃子,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一起守夜;遇到好的節目,他還要把值班的員工換下來,讓他們休息觀看。
陶云峰還是做思想工作的好手。平時,他很注意觀察員工的情緒變化。發現誰的情緒不高,或者平時性格活潑的突然話少了,就把其拉到一旁,或趁人少的時候問問。他非常尊重、愛護員工,與員工平等相處,從不擺站長的架子。今年大年三十,他與員工們一起包餃子,偷偷在幾個餃子里包了硬幣,餃子出鍋的時候,他宣布:誰吃到帶1角或5角硬幣的餃子,誰就是龍年的“幸運員工”,就“罰”他多吃一個至5個餃子。每當有人吃到帶硬幣的餃子,大家都被逗得開心地大笑一陣,笑聲洋溢在加油站內外,為節日增添了喜氣。
站里的員工生病、家庭發生困難,遇到結婚、生孩子、子女考大學、喬遷等等,他都要安排看望、慰問、祝賀。這些,無疑都增添著員工對企業的向心力、凝聚力。他們感到,企業就是自己溫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