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李忠清)在重慶石油水江加油站,有一名來自江西的帥小伙兒,濃眉大眼之間流露出一股堅定,一張略顯稚氣的笑臉卻贏得了顧客和同事的百分信任, “踏實穩重”是他的行事風格,“勤奮上進”是他的真實寫照。他,就是廖文奇,今年二十一歲,活脫脫的一個九零后。

這個九零后——踏實肯干
“廖文奇?這小伙兒不錯!踏實!肯干!”提起自家這個九零后員工,李站長連連點頭稱贊,得意洋洋的臉上笑得像開了朵大紅花兒似的。
人人都說廖文奇踏實,可這張“踏實肯干”金字招牌的來歷,還得從兩年前剛進重慶石油說起。畢業于江西石油技工學校的廖文奇可謂是“自家人進了自家門”,從小都沒出過遠門的他,同另外八名同學一道來到山城重慶,為剛從中石化川渝公司分離后成立不久的重慶中石化惠通油料有限公司貢獻一己之力。
廖文奇對水江加油站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就像一個形影不離的兄弟,這里的每一張桌椅、每一張床都是他和同事們手把手從鎮上搬回來的;這里日益漸長的銷量是他同兄弟姐妹們披星戴月一把把加油槍加出來的;這里的每一位顧客都是他們用熱誠的服務拉過來的。一切都在變好,包括他自己,因為他同這個加油站一起成長著。
“還記得開業前來守站,除了加油機、罩棚和空房子,連床也沒有。我們每個人找路過的貨車司機要個紙箱子,拆開墊在地上睡。每天累得快虛脫了,頭一粘紙板就能睡著,蚊子叮也叮不醒。”回想起當時守站的艱辛,廖文奇笑得很燦爛。
“這孩子挺識大體的,一開始來的時候吃不慣花椒,每次盛了飯,他低著頭一股腦兒的往嘴里塞,什么也不說,生怕給我們帶來麻煩。我們站開業那段時間常停水。夏天的重慶熱起來沒水洗澡,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這孩子不僅沒怨言,每天下了班還幫我到附近的農家挑水回來做飯,很懂事!”負責加油站伙食的張阿姨說起廖文奇眼睛笑成了一條縫,就像夸自家孩子一樣驕傲:“別看他個頭小,人瘦,挑起水來比誰都走得快呢!”

這個九零后——愛崗堅守
“惠通公司的加油站都在高速路上,前不著村后不著店,一般的年輕人來了很難呆得長久,何況這群外地的九零后呢。”負責人力工作的葉姐如是說:“當年和廖文奇一起來的年輕人全都走了,就剩他一個,他能堅持到現在是大大出乎我們意料的事情。”
兩年前,中石化重慶分公司剛成立不久,急需專業人才,廖文奇和另外八名同學一并來到了這里。重慶的夏天可不比江西,戶外高達40多度,剛到加油站必須從加油員做起,往往在加油罩棚下高溫作業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身體吃不消的同學便打了退堂鼓。廖文奇的個子算得上纖瘦型,提到工作環境他說得很實在:“我是山里走出來的,我們祖輩面朝黃土背朝天也干了一輩子,這點苦算什么?全當對自己身體的一種考驗。”
高速路上的加油站生活條件有限,要走好長一段山路才能坐到去鎮上的車,平時吃的菜也是夏天一周買一次,冬天半月買一次,綠色蔬菜都很難得,吃水果更是種奢望,土豆蘿卜倒是餐桌上的常客。一些在家里嬌生慣養的同學沒堅持住,最終背包回了家。廖文奇不僅沒有怨言,一閑下來還幫著廚房做飯的阿姨擇菜、洗碗、打掃衛生,很招大家伙喜歡。
水江加油站的員工百分之八十是當地人,平時下了班大家都回家陪老人看孩子去了,站上除了上夜班的同事,也沒有什么人陪廖文奇說說話聊聊天。年輕人耍心本來就大,何況剛才學校畢業出來的學生呢。沒有消遣娛樂活動,廖文奇就給自己想辦法找樂子。油罐車來了,他就跟在計量員屁股后面轉,左瞅瞅右看看,不懂就問,復雜的內容就寫在小本子上,按時回顧溫習。一個人的時候就看專業書,從加油員到計量員、站長,不同崗位的書他都給看了個遍。
當被問到只剩自己一個人在這里,無親也無故,會不會動搖的時候,廖文奇說:“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我想把它做好。既然公司提供了我這個平臺,那我就想在這里干出自己的一番事業來。我還年輕,有的是時間接受鍛煉。”
這個九零后——自學成才
通過不斷的學習,在一年不到的時間里,廖文奇已從普通的加油員上升為一名合格的計量員,一步步從初級工走到了高級工。一直對知識極為渴求的他,還將攢下來的工資投資到了個人深造上,報名參加了東北大學的電大學習。
“我學習的是機械制造專業,從小我就想制造加油機。”說起自己的理想,廖文奇突然靦腆地笑了笑:“現在站上銷量好了,事情也多起來了,原本每周三次的課,現在一個月也只能抽空去一次,大部分時間只有靠視頻遠程教育來自學。不懂的地方我全整理在一個本子上,一個月去問一次老師。”
廖文奇活學活用的故事早就在公司上下傳成了佳話。自公司提倡“降本壓費”起,廖文奇就在壞掉的加油槍上動起了腦經。往常加油槍壞了就放在倉庫,等維修人員到站維修。可是高速路上的加油站設備維修周期長,在加油高峰期,加油員人手一把槍根本無法應對車水馬龍的場面。
“我們是個服務行業,如果排隊太久客戶心里肯定不舒服,這場面很容易造成大量客戶流失。”廖文奇表情嚴肅地說:“別看頻繁跳槍這些問題小,顧客很可能會因此對我們油品的質量和服務產生質疑。”
以前在學校學過供應設備的廖文奇,腦子里對加油槍等設備有點概念。平時一有空,他就抱著設備維修的書,一頭扎進倉庫那堆壞加油槍里,東拆西看,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從拆零件開始,廖文奇對加油槍逐個部位地檢查,不僅了解到了加油槍的工作原理,還分析出頻繁跳槍的諸多原因,讓加油槍從平時的三個月一換,變成了半年一換,為加油站每年節約了三百多塊的維修費用。廖文奇還把自己的經驗和鄰近的加油站同事們分享,讓“降本壓費”在更大范圍內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