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錢水根 金席)“這32座油罐,太不容易了。”年近六旬的施黎明一口氣攀上20米高的罐頂,如數家珍地向我們介紹眼前這32座原油罐,不禁感嘆道:“我今天終于可以呼出這口氣了!”見到眼前的老工程師如此感慨,同行的我,深感日照商儲基地建設的不易和艱辛,個中苦辣酸甜,非親歷者很難體會。
2012年4月26日,嵐山港又迎來了一個好日子,上海工程公司承建的日照原油商儲基地二期建成中交。一清早,大伙像往常上班一樣,驅車趕赴現場,對儲罐和設施作最后的檢查。工程建成了,卻沒有半點懈怠,只是臉上都多了些許笑容,似乎過去900個日夜受的累,吃的苦,此時都煙消云散了。
瘦高的個子,靈便的步子,清朗的嗓子,一路與各方檢查人員打著招呼,日照商儲庫項目副經理、設計經理施黎明在這支隊伍里很容易被認出來。談起項目的點滴,施工打開了話匣,似有說不完的故事。雖然嘴里道著艱辛,臉上卻滿是欣喜,這一份喜悅是外人難以體會的。施工帶著我們邊走邊說,循著他的記憶,回到30個月前這片空空如也的淤泥地……
那真是倒吸一口涼氣凍到骨子里!
“你們一定想象不出我第一次站在這里的感受。那真是倒吸一口涼氣凍到骨子里。”當時是2009年11月,正是北方天寒地凍的日子,施工裹著厚厚的大衣來到現場檢查,“那成片的水洼,百多萬平方米的淤泥地,簡直要劃著船才能進去,這樣的場地怎么施工?”施工指指我們腳下的平整大路,“說實話,那時真沒底。可怎么辦呢?作為項目唯一的總包方,公司承擔了很重的責任,我們必須做好。靠不上別人,我們就自己來。光清除淤泥就有103萬m3、回填及地基強夯置換石料167萬m3,這就是為后面施工打基礎啊。”
“你們看看這5~8#罐組。嵐山港地質條件比較復雜,樁基施工難度很大,用傳統的打樁方法幾乎沒有可行性。24臺10萬m3儲罐的基礎采用高能級強夯,當時國內還沒有先例。”施工停下腳步,頓了一頓,打趣道:“別看現在個個對我們笑臉相迎,那時候,業主和上級領導全都不放心,多次到現場開會,質疑強夯法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可我們的設計團隊憑著縝密的計算、過硬的心理,用數據說話,向業主和上級領導一遍遍解釋強夯的可行性、優越性,力排眾議,頂住壓力,硬是把這強夯狠狠地打了下去。”
此時,從我們身邊不時走過業主方的檢查人員,見到施工一個個都放慢腳步,滿臉堆笑,豎起大拇指說:“你們做的罐,牛!”當他們走遠,施工笑著說:“當時也是他們爭得最兇。現在回想那段日子真是難熬,三天兩頭開會,可真不容一點差錯。一邊拍桌子,一邊冒手汗,我們的壓力不光是技術上,直到2011年9月29日,一期順利投油那刻,我這顆懸著的心,才算落下來。事實證明,我們的堅持是正確的。”
做項目的哪有不跑現場的?
“帶你們走近點看看。”跟著施工的腳步,我們爬過梯子,來到大罐旁。他詳詳細細介紹著罐體上一根根管道的作用,“我搞了30多年的儲運項目,施工現場碰到過不少問題,可我還是堅持跑現場。許多問題在辦公室里審圖紙是發現不了的,做項目哪有不跑現場的?只有在現場才能真正發現問題,技術和經驗才能得到提高。有些缺陷,只有到了現場,才知道‘犯’得多么可笑。當一個項目完成后,我總要帶徒弟們來現場看看,時間久了,就能看出門道了。”
2011年12月27日,在國家優質工程獎設立30周年紀念大會上,他主持設計的黃島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工程被評為國家優質工程銀質獎。可他不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依然抽出大量時間到工程現場。在日照商儲基地一期投油前的幾個月,工期緊、任務重、人力缺,各方壓力非常大。作為項目副經理、設計經理的施黎明,現場蹲守好幾個月不回家,穿著短袖就迎來了初秋。因為有施工在場,年輕的工程師們面對各種突發問題,不但應對迅速,處理起來也有條不紊多了。
我今天終于可以呼出這口氣了!
“你們好不容易來一次,千萬到罐頂看看,感受一定會更深。”由施工在前面引路,我們拾級而上,沒有人說疲憊,感覺每向上一步,就離成功近一點。登上罐頂那一刻,眺望遠處,頓覺海闊天空;俯瞰罐底,頗感個人微小。“我今天終于可以呼出這口氣了!”見到眼前的老工程師如此感慨,同行的我們感同身受,兩年多的苦辣酸甜,如今可算暫告段落了。
其實,項目二期中交前后四天,施工仍然沒有空閑,穿插著中交儀式,坐著車追著飛機,趕了整整三個會議。一邊剛剛開完項目協調會,另一邊技術匯報會又等著他;上午的會剛激烈討論完,還沒來得及吃飯,就一手張羅著退房,一手抓了幾塊賓館前臺的小餅干,帶上一瓶礦泉水趕往另一個會議地點……當施工精神飽滿的作完下午的技術匯報,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賓館才感到饑腸轆轆。身邊的同事都聚攏過來關心施工,畢竟施工不再是小伙子,一天忙碌下來到底抗不抗得住?唯有施工說得輕松:“給熬些粥吧,一整天還沒好好吃上飯呢。”
施黎明的敬業負責大家早就看在眼里。回憶項目基礎設計時,多次坐到業主面前,與業主面對面交流,連業主都深受感動。
在我退休前,要為公司多培養些年輕人。
中交儀式后,我們都向施工祝賀,這下總可以好好休息了吧。可施工仍淡然地笑著,“只有等二期投油成功,才算到了慶祝的時候;等我明年退休了,卸下擔子給年輕人了,再好好休息吧。”施黎明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他沒有半點懈怠,依然經常工作到晚上7、8點,還經常帶著青年員工加班加點,大家在他的感染下一個個勁往一處。
“在我退休前,要為公司多培養些年輕人。”這句常放嘴邊的話,他正用自己的言傳身教,激勵著管道儲運專業每一位年輕人。“我就是要讓他們坐在業主面前,大膽地與業主據理力爭,你吼得出,叫得響,才證明肚子里有本事。我坐在他們身邊,不過起點支撐作用。”說到這里,施工有些急迫,“未來還是要靠這幫年輕人,他們還得加把勁啊。”
采訪結束后,施工便又急急忙忙地趕往連云港,那是他下一個項目的地方。我站在罐頂眺望,相信每一個初來日照的人都無法想象嵐山港在這900個日夜里發生的地覆天翻。今天,在晚霞里,我們收獲著工程建成的喜悅;明日,在晨曦中,我們將看到一艘艘油輪停泊港灣,一噸噸“黑色血液”源源不斷地輸往各家煉化企業……
我整理著一天中的思緒,深信,發生在施黎明身上的故事,天天都在上演;而那一張張黝黑的笑臉背后,還有太多故事值得我去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