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葛茜)一個大拇指不夠,再豎一個大拇指!
保定市淶源縣水堡鄉(xiāng)柳溝村村民李雙喜因為地方口音很重,加上口頭表達能力差強人意,當記者說明來意時,他先是豎起兩個大拇指,然后又緊緊拉著馬騰云的手久久不愿放開——這雙粗糙的老手,充滿了感激的力量。
事情還要從1997年的夏天說起。
當時,以種地為生的李雙喜一家的境遇曾讓人那么揪心。家中的大女兒李小芳患白血病,為了保住年輕的生命,本不富裕的家庭舉債到北京接受治療。正上小學四年級的二女兒李芳華隨時面臨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的困境,加上家里還有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娃娃。風雨飄搖的家庭在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前隨時有倒塌的可能。
對這個家庭而言,一個人的出現(xiàn)仿佛是上天的眷顧,這個人就是河北保定石油分公司的馬騰云。
1997年夏天,在淶源縣公司任會計的馬騰云偶然得知,在淶源縣南石佛小學有一個學習成績在年級名列前茅的女孩,因為交不起下學期的學費,將輟學回家。
雖說有心理準備,但第一次邁入李雙喜家時,馬騰云還是有些吃驚:老屋三間,曠無四壁,家里五口人擠在一張用磚頭墊起的床上,一床看不出顏色的被子卷曲在床的一角。昏暗的屋里,唯一明亮的顏色就是墻上貼的幾張照片和幾張大小各異的獎狀。
還與這個萎靡的家庭格格不入的是二女兒李芳華的倔強和堅強,她聽說馬騰云有意資助她上學,眼里放出異樣的光彩:“叔叔,您每學期只要給我100元就成,剩下的50元我自己掙!”
女孩的懂事讓馬騰云對這個家庭更是心疼,他掏出了兜里所有的錢。
“以后你們家有事就找我!”剎那間,馬騰云做出了個決定。一張寫有電話號碼的紙,遞到了李雙喜的手中。
對于這樣的承諾,老實的李雙喜不敢相信,他覺得馬騰云回到市里工作后,就會忘記他們一家。之后,他沒有一次主動撥過馬騰云的電話。但是沉默的結果,是馬騰云每個月都會主動上門。
從馬騰云工作的淶源縣縣城到李雙喜家,有30公里的路程,為了省下幾元的車票,他每次都是騎自行車去。大包小包的進家,空著手出門。
賺錢難,花錢快。馬騰云處了幾個女朋友,都因為他小氣分了手。直到遇到現(xiàn)在的妻子,妻子的理解和支持,不僅成就了他們之間的緣分,也成了他堅持資助李雙喜一家最大的動力。
2001年,李家的三女兒李小華也到了上學的年紀,大女兒的病雖說控制住了,但是保守治療的費用仍然讓這個家庭不堪重負。
馬騰云想都沒想,就把小華上學所需的學費拍到了李老漢的手中。
這時正巧馬騰云的妻子投資生意失敗,家里債臺高筑,生活壓力特別大。聽到馬騰云又攬了一個孩子,妻子含著眼淚說:“以前咱家好過,你做好事也就算了。現(xiàn)在家里什么情況,你拿我省吃儉用擠出來的錢,去貼補外人,真不知道你中的是什么邪!”馬騰云翻來覆去地想了好幾宿,他就是覺得幫助老李家是“不能不幫”的“死理”。
“孩子們有出息,就是對我最好的回報!”2004年,二女兒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馬騰云把她送到大學校園的那一刻,內(nèi)心涌出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而對于一個偏遠山區(qū)的女孩子來講,這一刻是她魂牽夢縈多年的景象。
三女兒小華也很爭氣,在保定讀完大專后,考到了淶源縣計生委工作。大女兒的病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成家后在公路旁開了一家小吃店。
李老漢一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但馬騰云對他們家近15年不圖回報的資助,就像塊石頭壓在李老漢心頭上,他也不知道怎么回報。
他背著馬騰云給公司寫過一封感謝信,因為地址沒寫對,信被退了回來。自家的地里豐收了,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們的“馬叔叔”。
15年的光景,長也不算長,短也不算短。當初的一句“以后你們家有什么事就找我!”成為了馬騰云的一道人生軌跡,雖不轟轟烈烈,卻在平平淡淡中盡顯一個人的博愛情懷。